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产业(第3版)/文化创意产业译丛

文化产业(第3版)/文化创意产业译丛

  • 字数: 489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英)大卫·赫斯蒙德夫|总主编:周蔚华/
  • 商品条码: 9787300229508
  • 版次: 1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文化产业研究的经典入门读物。本书将政 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研 究以及社会理论等研究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概述了 围绕着文化产品产生的一系列关键性论争,解释、衡 量并评价了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近年来,文化产 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远 远落后于实践。本书对于我国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与探索无疑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第三版仔细审视了当代创意经济和文化生产图景 下正在发生的新变迁。 ·提供了全新的在线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将之作 为跳板,进行自己的研究。 ·搜罗了全新的品牌案例,涵盖的领域包括新媒 体、数字出版、真人秀和才艺表演。 ·追溯了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 非洲的文化产业的成长历程。 ·分析了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考察了新产品及其对消费电子行业和IT公司的 影响,包括苹果公司、谷歌和Facebook。 作为一本阅读者最广、研究者最众、引用者最多 的传媒研究类教科书,本书第三版对于传媒和传播研 究、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社会学相关的学生以及上 述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读之物。
目录
导论 变迁与延续,权力与创意 一、概述变迁以及延续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文化产业很重要 三、本书论述纲要 四、文化产业的定义问题 五、对此处使用的定义和假设的一些反对观点 六、替代性术语 七、从文化工业(“CulturalIndustry”)到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 八、文化产业的特征:制作文本的产业 九、致读者 第一篇 分析框架 第一章 文化理论、文化生产理论 一、媒介和文化经济学 二、传播学研究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何种政治经济学 五、文化社会学和组织管理研究 六、激进的媒介社会学/媒介研究 七、文本问题 八、文化研究的成就与局限 九、媒介产业和媒介生产的文化研究方法 十、本书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2世纪的文化产业:关键特征 一、文化生产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作用 二、商品化问题 三、商业产权和结构 四、组织、管理和创作自主权 五、文化作品的质量 六、国际化和美国的统治 七、主导技术 八、文本变迁 第三章 解释文化产业 一、如何解释变迁:简化论的三种形式 二、文化产业变迁与延续的大环境(1945—1990) 三、政治经济的变迁:经济大衰退 四、政治和规制的变迁: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五、商业策略的转变 六、社会文化及文本的变迁 七、技术变迁:信息技术与消费类电子产品 第二篇 政策变迁 第四章 电信和广播的市场化 一、放松监管、重新监管与文化市场化 二、电信和广播:为什么政府会干预 三、20世纪80年代:理论依据瓦解,市场化接踵而来 四、四次市场化浪潮 五、美国传播政策的变化(1980—1990) 六、其他发达国家广播政策的变化(1985—1995) 七、公共电视网面临冲击:变迁的个案研究 八、第三次市场化浪潮:过渡中的混合社会(1989年以来) 九、第四次市场浪潮:融合与国际化(1992年以后) 第五章 政策的深远变迁:著作权和创意崇拜 一、著作权 二、文化政策:创意产业时刻 第三篇 文化产业中的变迁与延续:1980—2012 第六章 产权、结构和规模 一、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并购热——第一次世纪大逆转 二、新一代巨型公司:强者愈强 三、集团化:从协同到整合 四、纵向一体化 五、产权变得更加集中?这很重要吗? 六、小公司不断涌现 七、独立性、公司内部网络和联盟 八、文化产业规模变大了吗? 九、继续商品化 第七章 创意和商业、组织和劳动者 一、管理文化产品:对创意的从松控制,对发行的从紧控制 二、市场营销和市场调研日益重要 三、对创意的控制:从紧还是从宽? 四、劳动分工和工作条件 五、不同角色中文化工作的条件和状况 第八章 国际化:既非全球化,也非文化帝国主义 一、美国文化主宰地位背后的因素 二、既非文化帝国主义,亦非全球化 三、电视和地缘文化市场 四、东亚电视的崛起 五、国际电影产业:好莱坞的力量 六、其他产业、其他文本:印度和中国香港 七、文化帝国主义与流行音乐 第九章 数字化与互联网 一、新媒体与数字化:炒作的背后 二、数字乐观主义者及其主张 三、数字乐观主义批判及三种困境 第十章 互联网和数字化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影响 一、危机四伏的音乐产业:从真实中鉴别炒作行为 二、电视:意味深长的消费者控制? 三、报纸、期刊和图书 四、数字游戏产业 第十一章 文本:多元化、质量与逐利 一、选择、多元化与多样性 二、社会公正与文本变迁 三、社会分裂与市场细分 四、质量下滑了? 结论 文化生产的新时期 一、变迁的程度 二、评价变迁与延续 三、解释变迁与延续 四、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