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1953-2011)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1953-2011)

  • 字数: 30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郭庆然
  • 商品条码: 97873013044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1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反映。本研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演变分为两个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与体制转轨时期,从经济史的视角 考察了1953-2011年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历 史演进、互动机制,并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中国工业化 与城市化演进的规律。同时,借鉴外国部分国家或地 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模式,并从正反两个方 面来认识和看待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实 际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成果不仅补充和 完善了现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研究,而且拓展了经济 史研究的视野,为“新常态”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另外,对于推进“三化” 融合、“四化”同步、“五化”协同具有重要的现实 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郭庆然:1972年生,河南西华人。2013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兴趣为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等。近年来,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著作或教材十余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基础与研究动态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分期依据与数据来源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演进(1953-1978)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二、外部条件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7)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 三、工业化的曲折发展与城市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比较封闭 二、产业结构畸形导致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重工业优先发展与城市体系不合理 四、农业和农村服务于工业与城市发展 五、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波动的幅度较大 第四节 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判断与分析 一、城市化率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率Ⅰ 二、城市化率轻微滞后于工业化率Ⅱ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城乡的分割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对城市化认识的不科学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 三、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化的动力不足 四、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 五、经济体制的转变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章 体制转轨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演进(1979-2011)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二、外部条件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轻工业优先发展与恢复性城市化阶段(1979-1983) 二、二次工业化与二元城市化阶段(1984-2000) 三、第二次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01-2011)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强劲发展 二、城市化发展支撑工业化的发展 三、市场机制成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四节 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判断与分析 一、城市化率低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