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当代中国教育学人文库

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当代中国教育学人文库

  • 字数: 339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冯建军
  • 商品条码: 97873002641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2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教育人学是教育哲学的当代形态,它以教育中完 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教育的问题。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分析批判了传统 教育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人的失落;以马克 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代替传统本体论,从社会历史实 践中人的存在规定出发,回到“具体的人”,回归教 育的本真。 本书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探讨了主 体与教育、生命与教育、公民与教育、教育承认正义 与美好教育生活等教育人学主题,确立了教育人学的 思想,并主张以教育人学思想引领新时代的教育改革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回归教育本 真,确立人是教育的原点,坚持育人为本,唤醒主体 生命自觉,激扬生命潜能,培育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 “自由个性”。 本书以人学视野审视教育问题,建构教育理想, 适合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人学导论 一、教育哲学的“人”与人的“教育哲学” (一)哲学: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二)人性观:教育哲学的核心 (三)教育哲学中“人”的失落 (四)人的自觉与教育哲学的人学使命 二、作为学科的教育人学 (一)何谓教育人学 (二)教育人学的学科性质 (三)教育人学的主题 (四)教育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一生成论教育人学范式 (一)本体论一本质主义人学范式及对其的反思 (二)实践一生成论人学范式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一生成论人学范式下的人性观 第二章 走向人的教育 一、向着人的解放的目标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回顾 (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冲破教育的政治化,确立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 (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教育对“人”的发现 (三)21世纪初:教育对人性的彰显 二、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 (一)教育本质研究的人学视野 (二)教育目的研究指向真正的“人” (三)教育功能研究转向本体功能 (四)以“人”的方式研究“教育与人”的关系 三、回归“真实的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哲学 (一)教育对“人”的回归 (二)认识“真实的人” (三)基于“真实的人”的教育观念 四、教育成“人”:依据与内涵 (一)类生命:人之为人的根本 (二)交往实践:类生命的生成机制 (三)教育:成“人”之道 五、人性视域与教育之道 (一)人性假设与教育学之“基” (二)人性困境与教育之“惑” (三)人性解放与教育之“道” 第三章 主体与教育 一、社会形态与主体嬗变 (一)“人的依赖关系”下人的发展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发展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的发展 二、群体主体与依附性教育 (一)群体、群体主体与群体主体性 (二)古代社会的依附性教育 三、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一)从主体性到外在的主体间性 (二)从外在主体间性到内在主体间性 五、从主体问性到他者性 (一)对主体间性的质疑与批判 (二)他者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师生关系:非对称的责任关系 六、从他者性到公共性 (一)公共性:共生体的主体间性 (二)他者性承认:走向共生主体的公共性 (三)公共性中的主体间关系:共在、共生、共育 (四)培育公共性 第四章 生命与教育 一、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对以往认识“人”的方式的反思 (二)人是双重存在的复杂生命体 (三)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二、回归生命:教育的价值选择 (一)“工具性教育”质疑 (二)教育“轴心”的转换 (三)回归生命的教育 三、生命特眭与教育诉求 (一)生命的特性 (二)关注生命的完整性 (三)凸显生命的灵动 (四)张扬生命的个性 (五)唤醒生命的自觉 四、生命化教育的原则 (一)自然性原则 (二)自主性原则 (三)体验性原则 (四)生活化原则 (五)个性化原则 第五章 公民与教育 一、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一)成为公民: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身份认同:公民身份的重要组成 (三)公民教育:公民身份的“再造”与“创造” 二、多元公民身份 三、个体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四、国家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与构成 (二)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挑战 (三)应对挑战的国家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五、社会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一)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的对象:公民“社会共同体” (二)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的核心:公共精神 (三)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之路径 六、全球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第六章 教育承认正义与美好教育生活 一、教育正义:从关注“分配”到关注“承认” (一)两种不同的正义及其关系 (二)教育分配正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育承认正义及其实现 二、不羞辱: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 (一)教育羞辱及其危害 (二)不羞辱:正派教育的首要原则 (三)不羞辱的局限及其超越 三、人的尊严:教育承认正义的追求 (一)尊严何以成为教育的价值规定 (二)人的“未完成性”是尊严和教育的共同源泉 (三)教育提升人的尊严 (四)教育培养人有尊严生活的能力 (五)教育过程必须是有尊严的 四、创造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 (一)美好教育生活: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美好教育生活的价值规定 (三)创造美好的教育生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