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性的存在论批判--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现代性的存在论批判--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 字数: 364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罗骞
  • 商品条码: 97870102048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3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选题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 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 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 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 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 ”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 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 动力、主要特征、最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 架。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 成是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而不是一种还原主 义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和困 境迫切呼唤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使之焕发出 新的批判潜力。
作者简介
罗骞,男,1974年7月生,贵州安龙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牛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系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人文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出版学术著作《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2007年)、《面对存在与超越实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2014年)、《走向建构性政治——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2014年)、《告别思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2014年)、《超越与自由__能在论的社会历史现象学》(2019)、《现代性的存在论批判》(《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再版,2019)、《迎候马克思》(2019)。
目录
再版自序 序 前言 引论 马克思的现代与现代性概念 一、“现代”之一般 二、现代性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定向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遭遇 上篇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历史进展 第一章 现代性批判的起点:“自我意识”到“政治解放 第一节 “启蒙原则”与“自我意识”哲学 第二节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现代分离 第三节 “现代”作为“政治解放 第二章 现代性批判的全面展开:“劳动异化”到“社会异化 第一节 以“抽象劳动”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性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现代性批判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1848年革命的失败及其反思 第二节 现代性批判的经济学视域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与现代性批判 第四节 现代性批判的结晶:《哥达纲领批判》 本篇小结 中篇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视域 第二节 商品: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资本:现代的基本历史建制 第四节 异化:现代性状况 第五章 马克思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揭示 第一节 “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现代性的抽象性 第二节 “所有固定的一切都烟消云散”:现代性的流动性 第三节 “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现代性的 矛盾性 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现代性的世俗性 第六章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方法论上的总体性 第二节 价值立场的阶级性 第三节 理论批判的实践性 第四节 批判态度的辩证性 本篇小结 下篇 与当代话语的批判性对话 第七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及其限度 第一节 现代性批判的凸显及其基本主题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的哲学转化 第三节 批判话语的分裂及其限度 第八章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形象 第一节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吉登斯:“多维度的现代性 第三节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第四节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