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

  • 字数: 235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张容
  • 商品条码: 97875201463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5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旨趣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一大至六大:从“资本主义式”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一 一大前后:中国也是“资本主义式的”? 二 “远东会议”前后:“半殖民地”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三 1926年:“两半说”首次出现 四 五大:突出强调中国的“封建或半封建关系” 五 六大:“现在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半封建制度” 六 六大之后:“两半说”首次被政治地肯定 第二章 六大至六届六中全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首次被学术肯定及其广泛传播 一 党的高层领导:直接参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 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从学术上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 第三章 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系统建构与最终确立 一 党的领袖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采纳与建构 二 知识分子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响应与认同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写入党的决议并成为定论 第四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要素分析 一 谁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共产国际与中共认知活动的关系 二 不同时期主体之间的互动: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的联动 三 主体与理论客体的互动:唯物史观成为党认识社会性质问题的理论武器 四 主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党的社会性质认知与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变化的关系 五 理论客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促成“两半论”的产生 第五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二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三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四 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