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草尖上的文明

草尖上的文明

  • 出版社: 上海文化
  • 作者: 陈岗龙
  • 商品条码: 97875535146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5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多兰)关于草原文 化的文化笔记。作为代表性的当代游牧文明研究者, 陈岗龙(多兰)多年来一直关注当代人与草原文明的 关系——尤其是草原丝绸之路中,游牧文化的深刻影 响。 本书通过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节日与礼仪、人 生轨迹、家庭社会、神灵世界、艺术文化、人文科学 等细节,既展示了民间文化研究者严谨的思辨,也表 达了游牧者对草原的赤诚热爱。本书不仅是介绍北方 游牧文化的学术普及读物,向读者展示生动丰富的草 原文化与游牧文明,同时关注草原文明的意义,也引 导人们思考这一生活方式与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未来。
作者简介
陈岗龙(多兰),男,蒙古族,1970年生,内蒙古扎鲁特旗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主要从事蒙古学和东方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独立出版《蒙古民问文学比较研究》《蟒古思故事论》《草尖上的文明》等专著,合作出版《蒙古民间文学》《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三国演义)在东方》《经典解读达·纳楚克道尔基》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中国民俗学奖等,2006年入选 “新世纪优秀人才”。
目录
序言一:席慕蓉的信 序言二:到草原去深度旅行 牧草·牲畜——草尖上的游牧时间 对骆驼弹琴 银河是蒙古族人拴马的长绳 金马驹和蒙古族人的财富观 四季游牧的时间主题 游牧以度四季,节日以求草原兴盛 圣洁的初乳感恩大自然 牛羊次第见,草尖之上的生活学问 广阔而脆弱的草原:除了不停地迁徙转移别无选择 逐水草游牧:人比牛羊还累,为了草原的休养生息 游牧·蒙古族人——漫长的草原时光 长调般漫长的人生 草原上的人生从摇篮开始 金踝骨银踝骨,文化踝骨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好似白莲花 草原上移动的最小火种:家庭 同饮一条河水:艾勒和浩特 游牧社会组织:为了草原,合久必分 草场公共资源的享用:游牧民族习惯法对个人的约束 蒙古族人的狂欢节——草原盛会那达慕 修辞化的草原,艺术化的生活 为简约的生活赋予无限的艺术 每一位歌手都是歌的海洋 马头琴与长着翅膀的黑骏马 马头琴曲 诗性民族的文学胸怀 长河中的遗珠:蒙古族流传人文之光 “苍狼白鹿”和蒙古族的迁徙传说 游牧民族的部落史诗传统:战争和婚姻皆为草场和人口 天堂草原是赞美出来的 从敖包相会说开去 萨满与翁衮 飞翔的萨满 当佛教在草原上遭遇萨满教 山山水水都有自己的神灵 无处不在的禁忌 赐予生命和财富的火神母亲 蒙古人 回望·沉思——献给游牧文明的,不是挽歌 站在工业的天空下回望:草原与游牧文明 草尖上的财富,在于不停地移动 千年的误解:游牧文明并非落后 适应草原的科技与创造 现代教育和草原的焦虑 游牧文明终结了吗? 附录:美、脆弱、焦虑——关于游牧文明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