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战略研究

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战略研究

  • 字数: 337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倪经纬
  • 商品条码: 978751365230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303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放眼世界新格局、立足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从金融地理国际布局、战略合作博弈互换、双向协同激励互补三个角度对有关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探索,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作者简介
倪经纬,国家开发银行上海业务总部、上海市分行副处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擅长投融资规划咨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擅长投融资规划咨询,曾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科委、中国商飞、申迪集团等就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飞机中长期发展、迪士尼项目等开展规划课题研究合作。 在《开发性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南方金融》等发表论文10余多篇,出版专著1部。“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机制分析”获得2011年中国金融青年论坛二等奖,“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协同激励机制”获得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评选(2016)二等奖,“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网络外部性分析”获得上海市金融学会2016年青年课题三等奖。
精彩导读
序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发展合作倡议,对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有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让所有人的生活达到基本标准”目标的积极推动力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随着中国经济要素参与全球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日益深化,中国金融业也将成为国际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开发性金融作为一支重要的金融力量,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对其过去十多年来的“走出去”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以指导未来实践发展。 从基本发展思路来讲,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发展经历了早期投棋布子、市场化运作和全球化布局的阶段性进程,在国际上对开发性金融理念和方法做了深度应用探索,在中委联合融资、中俄能源合作、中巴石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金融要素参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理性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规律特征提供了参考。与此同时,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球化全面开放进入到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我们的确需要从宏观层面将城镇化与国际化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框架,深入分析其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如本书作者所提出的,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利益驱动机制关键在于风险可控条件下实现商业利益、国家利益与合作国利益三者均衡的最大化。这是基于开发性金融“走出去”实践案例经验总结后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本书在这一框架下,从金融地理国际布局、战略合作博弈互换、双向协同激励互补三个角度分别进一步对有关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索,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发展探索仍处于初期阶段,这是与中国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的步伐相一致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及有关机制的日益完善,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将建立起更为深厚的发展合作友谊,中国开发性金融可以发挥积极引导和创新推动作用,采用“利他主义”方式加强合作,始终将合作国利益放在优先地位予以考虑,与商业金融之间建立良性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提升跨区域风险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新的丰硕成果。
目录
第一章中国金融“走出去”概况分析和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节中国金融“走出去”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7 一、发展历程8 二、发展现状11 三、发展趋势12 第二节中国金融“走出去”的几个问题13 一、如何看待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变化14 二、如何看待国家“走出去”与金融“走出去”15 三、如何看待金融“走出去”与金融国际化15 四、如何看待金融体系中的开发性金融“走出去”15 五、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核心问题与难点所在17 第三节本书的研究思路18 一、选题意义18 二、概念界定19 三、研究思路20 第二章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理论综述与国际比较 第一节文献综述22 一、总体概述22 二、逻辑认识23 三、国外研究25 四、国内研究27 第二节理论内涵借鉴28 一、开发性金融理论28 二、经济全球化理论31 三、国际投资理论33 四、国际贸易理论34 五、国际金融理论35 六、金融地理理论37 第三节国际历史比较39 一、投资大国“走出去”历史39 二、国外商业金融机构“走出去”40 三、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走出去”44 第三章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利益驱动机制理论框架 第一节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核心问题51 一、发展现状51 二、核心问题53 三、本质理解54 四、逻辑框架57 第二节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宏观前提条件58 一、中国城镇化与国际化的供需因素58 二、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地理与政治因素63 第三节开发性金融“走出去”利益驱动机制模型72 一、理论模型72 二、模型方法77 三、计量分析79 四、模型新组合变量关系分析89 第四节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评价指标体系97 一、评价模型97 二、评价指标97 三、评价方法99 四、评价标准100 第五节案例分析:中委联合融资机制101 一、案例概况101 二、总体模式103 三、主要特点106 四、理论分析109 第四章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国际地理布局机制 第一节金融地理核心问题117 一、地理因素作用118 二、经济地理价值119 三、金融地理驱动122 第二节金融地理三层次理念123 一、理论框架思路124 二、理论模型分析125 三、实践的理论解读135 第三节国际地理布局机制136 一、分析国际地理特征136 二、坚持正向规划方法138 三、构建金融地理布局141 第四节案例分析:亚洲周边互联互通建设145 一、案例概况145 二、总体模式148 三、主要特点152 四、理论分析154 第五章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战略利益互换机制 第一节战略利益互换的核心问题163 一、战略利益互换的定义163 二、战略利益互换的核心内容164 三、发挥国家利益的双重引导作用169 四、互换模式下的开发性金融资源配置170 第二节战略利益互换的理论分析171 一、合作博弈概念171 二、合作博弈模型173 三、合作博弈结果179 第三节政府组织优势的作用181 一、政府组织优势的定义181 二、政府组织优势的作用分析181 三、政府组织优势下的信息对称性183 第四节案例分析:中俄能源合作192 一、案例概况192 二、总体模式195 三、主要特点199 四、理论分析201 第六章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双向协同激励机制 第一节协同激励的核心问题209 一、合作国的发展诉求209 二、如何形成多赢格局210 第二节协同激励的理论分析212 一、理论概念213 二、双向协同激励机制215 三、市场约束的效果230 第三节合作网络的正外部性理解232 一、大风险观与正外部性的定义232 二、金融合作正外部性的内生化234 三、地理因素下的网络正外部性237 第四节案例分析:中国—巴西石油合作245 一、案例概况245 二、总体模式249 三、主要特点252 四、理论分析254 第五节案例分析:中非发展基金259 一、案例概况259 二、总体模式260 三、主要特点261 四、理论分析263 第七章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加快政府层面立法与高层协调266 一、形成政府立法保障267 二、完善高层协调机制268 第二节融合国家战略金融与商业金融270 一、基本原则270 二、协同机制271 三、合作路径271 第三节提供全球化金融外交战略服务272 一、服务目标272 二、服务战略274 三、服务手段275 第四节深化国际化发展总体战略布局276 一、市场布局276 二、机构布局278 三、功能布局279 第五节构建新型开放式金融合作网络280 一、总体框架281 二、合作机制283 三、运行模式284 第八章总结 第一节基本结论286 第二节创新与不足287 参考文献 / 289 附表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整体利益的总体样本情况 / 295 后记 / 302图目录 图3-1城镇化与国际化供需动态均衡关系62 图3-21992—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64 图3-32002—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情况65 图3-4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情况66 图3-5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情况66 图3-62012年末中国境外企业在世界各地区投资覆盖比率67 图3-72012年中国银行业海外分支机构地理分布情况68 图3-8主成分分析中各特征值的贡献情况(碎石图)86 图3-9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关系95 图3-10中委联合融资基金运作模式框架103 图3-112007—2011年委内瑞拉石油出口地缘流向趋势111 图3-122007—2011年委内瑞拉石油主要出口国家的占比趋势111 图4-1实际工资差额,T=21131 图4-2实际工资差额,T=15132 图4-3实际工资差额,T=17132 图4-4“中心—外围”分岔133 图4-5东盟泛亚铁路规划示意147 图4-6周边互联互通项目BOT投融资运作模式150 图4-71993—2012年昆明市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变化情况155 图4-81993—2012年昆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变动情况156 图4-91993—2012年昆明市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变动情况158 图4-102004—2012年昆明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速变动情况159 图4-111993—2012年昆明市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及 储蓄增速变动情况160 图5-1市场开放换能源资源安全模式166 图5-2基础设施换产业转型升级模式167 图5-3民生发展换农业安全保障模式168 图5-4战略利益互换项目讨价还价博弈的n阶段博弈树(n为偶数)176 图5-5贷款利率与银行期望收益的关系186 图5-6信贷配给市场均衡187 图5-7政府组织优势下信贷配给的市场均衡变动189 图5-8中俄两国石油领域战略合作模式(市场开放换能源资源安全)196 图5-9中俄石油战略合作融资模式198 图5-10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利益互换博弈202 图6-1开发性金融协同激励平台框架216 图6-2二阶段局部均衡的网络外部性与产品横向差异化238 图6-3三阶段局部均衡的网络外部性与产品横向差异化238 图6-4一般均衡的网络外部性与产品横向差异化239 图6-5跨洲的开放式金融要素合作网络平台243 图6-6中巴石油合作的总体框架流程250 图7-1中国新型开放式金融合作网络281 表目录 表1-1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海外并购案例8 表1-2中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情况比较10 表2-1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组织架构46 表2-22012年世界主要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展银行)一览49 表3-1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构成情况64 表3-2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的地区分布66 表3-3中国银行业海外分支机构地理分布与比较68 表3-42012年中国海外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全球分布对比(%)69 表3-5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整体利益的样本指标体系80 表3-6总体样本标准化处理前的情况83 表3-7总体样本标准化处理后的情况83 表3-8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85 表3-9主成分的成分矩阵86 表3-10中国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整体利益评价88 表3-11综合评分判别区域89 表3-12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整体利益最大化均衡价值判断97 表3-13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整体利益评价指标体系98 表3-14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整体利益的评价标准100 表3-15中委联合融资机制安排下的双边石油贸易合作情况104 表3-16石油收入对委内瑞拉财政收入的贡献106 表3-172007—2011年委内瑞拉石油出口地缘流向110 表3-18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开发合作伙伴113 表5-1开发性金融“走出去”战略利益互换的主要模式165 表6-1资金供求的简单博弈221 表6-2中国人民银行与世界各国及地区央行的货币互换24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