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 字数: 253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杨照
  • 商品条码: 978750869888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9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5册《危机与考验》紧紧围绕东汉帝国的独特运作方式展开论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从秦汉到隋唐之间的过渡有着有趣的历史演进模式,你会看到: 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汉”,但东汉政权的基础是皇帝和世家大族共治; 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势力在朝廷上反复拼杀,最终瓦解了汉帝国;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可以在东汉找到源头,那就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曹操的崛起可不是因为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因实行屯田而来的强势权力; 王充是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无意中成了汉代儒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关键人物……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 第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 第三辑:成熟与巅峰:从大陆到海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西汉、东汉大不同 01 历史的功用只是以史为鉴吗? - 002 02 带着同理心研究历史- 005 03 西汉的主流观念- 008 04 王莽为什么热衷于改官名? - 011 05 “天人感应”与扭曲的政治运作- 014 06 王莽莫名其妙的统治- 018 07 王莽政权后期的骚乱- 021 08 众叛亲离的王莽- 024 09 刘秀的崛起与隐忍- 027 10 王莽死后的权力斗争- 030 11 旧秩序与新生命- 032 ----------------- 第二讲 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 01 从周到汉的天命观念- 038 02 谶纬之学与西汉、东汉交替- 040 03 定都洛阳与西北局势大变- 044 04 东汉皇后的背景非常深- 048 05 西汉、东汉政治的根本差异- 051 06 世家大姓的兴起是东汉一大特色- 054 07 不懂外戚,就没法懂得东汉政治史- 056 08 皇权衰弱与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060 09 士族的兴起与清议挑战既有格局- 064 10 外戚、宦官和外朝士族的三方争斗- 067 11 权倾朝野的跋扈将军梁冀- 070 12 皇后不只是皇后,皇太后也不只是皇太后- 073 13 宦官诛杀梁冀,士族和宦官对立- 076 ----------------- 第三讲 汉帝国的运作和社会风气 01 “历史以渐不以骤”- 080 02 历史事物的延续和断裂- 084 03 汉朝二十爵制对帝国秩序的帮助- 087 04 二十爵制的运转- 090 05 二十爵制的运转(续)- 094 06 代田法和牛耕的发明- 096 07 农业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 099 08 两汉的城市发展- 102 09 豪左都成了豪右- 105 10 东汉宗族组织的变化- 107 11 东汉厚葬风气与六朝门第雏形- 110 ----------------- 第四讲 汉朝的食衣住行 01 从汉字看稻米种植的扩大- 116 02 汉朝人主食麦,一天两餐- 118 03 汉朝人吃的其他食物- 121 04 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124 05 蔬菜、肉食和饮品- 126 06 食物制作和食物保存- 130 07 汉朝人的衣着- 133 08 衣着颜色和各式各样的鞋子- 136 09 汉朝人的居住- 139 10 汉朝建筑的创新与堂间建筑风格- 142 11 汉朝人的出行- 146 12 汉朝的食衣住行总结- 149 ----------------- 第五讲 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 01 汉朝主流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世界观- 154 02 主流世界观如何形成- 156 03 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塑造人们的观念- 158 04 天人感应的实际用途和专职巫者- 162 05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165 06 皇太后才是理解东汉政治的关键- 168 07 皇帝卖官,生意越做越大- 171 08 地方大族趁乱崛起- 174 09 清流品评搅局政坛- 177 10 地方乱局与道教的兴起- 180 11 太平道的黄巾起事- 183 12 五斗米道与帝国分裂- 186 ----------------- 第六讲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不同 01 前四史的崇高地位- 192 02 班固《汉书》与断代史传统- 195 03 比较《史记》与《汉书》,古已有之- 197 04 《汉书》的“志”是一项独特贡献- 201 05 《后汉书》的风格特色- 204 06 《三国志》如何进入四史- 207 07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210 08 汉朝以后的人物品评风气- 213 09 毛宗岗品评三国- 217 10 三国观念是历史一步步架构出来的- 220 11 三国叙事中,蜀汉如何成为正统- 223 ----------------- 第七讲 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 01 汉末战争的土地问题根源- 228 02 土地问题带来社会流动问题- 231 03 给出的权力再也收不回- 236 04 洛阳的动乱和瓦解- 241 05 流民问题和掠夺问题接踵而至- 243 06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不起推敲- 247 07 曹操的真正优势是屯田制- 251 08 三分天下与土地生产秩序- 254 09 西北地区无暇顾及- 258 ----------------- 第八讲 天马行空的王充和魏晋清谈 01 我不喜欢王充,但是王充很重要- 262 02 充满矛盾的思想家王充- 265 03 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 269 04 王充论儒学- 273 05 王充对儒家的批评- 275 06 王充的反驳有时候比他反驳的观点还混乱- 281 07 《论衡》与时代思想风气的转移- 285 08 叛逆而个性的游谈- 289 09 《论衡》提供了魏晋游谈所需的奇谈怪论- 292 10 玄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295 ----------------- 第九讲 魏晋新文化的形成 01 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观念- 300 02 从清议到九品中正制- 302 03 门第是六朝历史的真正重心- 305 04 魏晋南北朝不同于秦汉的地方- 308 05 门第控制庄园,且不断强化- 311 06 从皇帝到平民,意义都已经改变- 314 07 身份决定一切- 318 08 贵族身份的区分与五石散- 322 09 清谈风气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326 10 “竹林七贤”与魏晋艺术的开创性- 329 11 佛教的特殊地位- 332 ----------------- 第十讲 外来势力的迫近 01 中国经历的系列冲击- 336 02 从印度佛教到中亚佛教- 338 03 了解佛教才能了解亚洲历史- 341 04 原始佛教的起源- 344 05 悉达多的困惑- 348 06 悉达多求道- 351 07 原始佛教的教义- 354 08 十二因缘- 359 09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363 10 中国大乘佛教的思想渊源- 3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