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学新论/龙江哲学研究丛书

儒学新论/龙江哲学研究丛书

  • 字数: 583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魏义霞
  • 商品条码: 97875201407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82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1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魏义霞著的《儒学新论》从四个不同维度共同展 示儒学的内容、特质和命运:第一部分:人物聚焦。 儒学是由不同时期的儒家人物建构的,正是他们的思 想构成了整个儒学创立、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因此, 儒家人物的思想不仅构成了儒学研究的基础,而且对 于理解儒学不可或缺。本书遴选了孔子、孟子、荀子 、董仲舒、二程、朱熹、颜元和戴震9个儒学人物,以 他们为个案,夯实对儒学的基础研究,调适着主体内 容和核心话题。第二部分:比较研究。一方面,正如 儒学拥有一以贯之的思想意蕴和价值诉求一样,儒家 人物的思想之间具有不可否认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 ,儒学随着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 存在的形态。因此,儒家人物的思想彼此之间具有差 异性,不同时代的儒家人物的思想之间甚至会迥异其 趣。这使他们之间的思想比较变得十分必要并且意义 非凡起来。通过比较,借助同领悟儒学内部共同的致 思方向和价值旨趣;借助异,把握儒学发展的阶段特 征和人物之间的思想异同关系。第三部分:宏观透视 。在聚焦儒学人物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溯本探源, 勾勒、整合儒学的基本主张、学术意趣、致思方向和 价值追求。第四部分:儒学内外。无论如何理解儒家 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 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儒家在先秦是百家之一 ,与各家处于争鸣之中。上述三个维度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聚焦古代儒学。从儒家外部来看,儒家与诸 子百家既相互争鸣,又相互借鉴。这使儒家与墨家、 法家的比较与儒学的内部比较之间不仅相映成趣,而 且具有了同等价值。通过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异同,既 可以反观儒家自身的特色,又可以体悟中国哲学的地 域性和民族性。与此同时,近代无论对于传统文化还 是儒学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儒学在救亡图存和思想 启蒙的历史背景下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目录
第一部分 人物聚焦 第一章 孔子 第一节 天本论的隐晦表达 第二节 “畏天命”的待命之方 第三节 天命论与本体哲学 第二章 孟子 第一节 王道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第二节 仁政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路线 第三节 仁政与教化 第四节 教化的经济措施和社会分工 第五节 王道、仁政与天命、人性 第三章 荀子 第一节 天论 第二节 人之命运的社会定格 第三节 “制天命而用之 第四节 圣贤情结和哲学王构想 第四章 董仲舒 第一节 宇宙的预设和谐 第二节 “人副天数 第三节 天人感应 第四节 “以君随天 第五节 阳尊阴卑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第五章 二程 第一节 似曾相识的儒家学脉 第二节 天、理、道、性、命、心为一 第三节 “命在义中 第四节 “以义安命 第六章 朱熹 第一节 “理一分殊 第二节 天命之“理一”与气禀之“分殊”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穷天理,明人伦” 第四节 和谐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第七章 王守仁 第一节 “致良知”的含义 第二节 “致良知”与“去人欲,存天理” 第三节 “致良知”与超凡人圣 第四节 “致良知”与王学神韵 第八章 颜元 第一节 思想建构从批判理学开始 第二节 人性一元论 第三节 “以动济其静 第四节 习行的目的是功利 第五节 诵读之虚与习行之实 第九章 戴震 第一节 以训诂的方式对宇宙本体的回答 第二节 “血气心知,性之实体 第三节 天理与人欲 第二部分 比较研究 第十章 孔子与孟子 第一节 “死生有命”与“天视自我民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