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交媒体与新中产阶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社交媒体与新中产阶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 字数: 21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郭瑾
  • 商品条码: 97875201367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2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社交媒介使用为切入点,将拟剧论、媒介情景论与社会结构与行动理论引入新中产阶层媒介使用行为的分析,深度考察了这一阶层的日常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积累的状况,并解释了该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如何对阶层边界及阶层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首次对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做系统的梳理;第一次尝试从新中产阶层“个体”出发,对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的内在关系与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研究为理解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和路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问题缘起 1 二、文献综述 4 (一)微信研究的范式与多维视角 4 (二)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研究 11 (三)社交媒介使用与社会资本研究 17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 24 (一)研究框架 24 (二)研究创新 24 四、研究方法 25 第二章 关键概念及基础理论的阐述 30 一、新中产阶层 30 二、社会资本 34 三、“场景-角色-行为”社会交往理论 40 (一)社会交往理论谱系 40 (二)基于社会交往理论的分析模型与诠释框架 45 第三章 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实践:微信朋友圈 48 一、微信的接触情况 51 二、微信的使用动机 54 (一)工具型动机 55 (二)情感型动机 59 三、微信的社交网络规模 65 四、微信的社交网络结构 68 (一)以职业关系为主的社交网络构成 69 (二)职业、个性、性别影响社交网络结构 71 五、微信的内容偏好 74 (一)发布到朋友圈的内容偏好 74 (二)朋友圈内容的阅读偏好 79 (三)公众号的内容偏好 83 第四章 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实践:微信群 88 一、亲友群 90 (一)基本情况 90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92 二、同学/校友群 95 (一)基本情况 96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97 三、同业群 99 (一)基本情况 99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100 四、同好群 101 (一)基本情况 101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103 五、同乡群 104 第五章 社交媒介:新中产阶层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舞台” 107 一、微信发展简史 108 (一)微信的起兴 108 (二)微信的技术系统 109 (三)微信的运作逻辑 113 二、微信的“场景”特征 114 (一)不同关系的集体“在场” 114 (二)“前区”和“后区”混合的“中区” 117 (三)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融 119 (四)私人场域与公共场域界限的模糊 120 三、场景融合下的新中产阶层社交关系再生产 121 (一)个体身份的再生产:身份的多重再现 122 (二)线下社交关系的移植与隐形改造 123 第六章 媒介行为:指向社会资本建构的社会学行为 128 一、私人领域前台化对社会资本的建构 128 (一)私领域前台化的动力机制 129 (二)自我信息的披露对建立信任的影响 131 (三)生活工作的披露对良好沟通的帮助 137 (四)关注焦点的披露对界定交往场景的帮助 145 二、仿拟现实人际互动对社会资本的建构 本研究以社交媒介使用为切入点,将拟剧论、媒介情景论与社会结构与行动理论引入新中产阶层媒介使用行为的分析,深度考察了这一阶层的日常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积累的状况,并解释了该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如何对阶层边界及阶层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首次对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做系统的梳理;第一次尝试从新中产阶层“个体”出发,对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的内在关系与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研究为理解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和路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问题缘起 1 二、文献综述 4 (一)微信研究的范式与多维视角 4 (二)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研究 11 (三)社交媒介使用与社会资本研究 17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 24 (一)研究框架 24 (二)研究创新 24 四、研究方法 25 第二章 关键概念及基础理论的阐述 30 一、新中产阶层 30 二、社会资本 34 三、“场景-角色-行为”社会交往理论 40 (一)社会交往理论谱系 40 (二)基于社会交往理论的分析模型与诠释框架 45 第三章 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实践:微信朋友圈 48 一、微信的接触情况 51 二、微信的使用动机 54 (一)工具型动机 55 (二)情感型动机 59 三、微信的社交网络规模 65 四、微信的社交网络结构 68 (一)以职业关系为主的社交网络构成 69 (二)职业、个性、性别影响社交网络结构 71 五、微信的内容偏好 74 (一)发布到朋友圈的内容偏好 74 (二)朋友圈内容的阅读偏好 79 (三)公众号的内容偏好 83 第四章 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实践:微信群 88 一、亲友群 90 (一)基本情况 90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92 二、同学/校友群 95 (一)基本情况 96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97 三、同业群 99 (一)基本情况 99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100 四、同好群 101 (一)基本情况 101 (二)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的考察 103 五、同乡群 104 第五章 社交媒介:新中产阶层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舞台” 107 一、微信发展简史 108 (一)微信的起兴 108 (二)微信的技术系统 109 (三)微信的运作逻辑 113 二、微信的“场景”特征 114 (一)不同关系的集体“在场” 114 (二)“前区”和“后区”混合的“中区” 117 (三)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融 119 (四)私人场域与公共场域界限的模糊 120 三、场景融合下的新中产阶层社交关系再生产 121 (一)个体身份的再生产:身份的多重再现 122 (二)线下社交关系的移植与隐形改造 123 第六章 媒介行为:指向社会资本建构的社会学行为 128 一、私人领域前台化对社会资本的建构 128 (一)私领域前台化的动力机制 129 (二)自我信息的披露对建立信任的影响 131 (三)生活工作的披露对良好沟通的帮助 137 (四)关注焦点的披露对界定交往场景的帮助 145 二、仿拟现实人际互动对社会资本的建构 151 (一)微信互动背后的动力机制 151 (二)“点赞”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保持 153 (三)“评论”让亲近的人更亲密 154 (四)“私信”留给更亲密的关系 155 (五)“群聊”中沉默的仍是大多数 156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159 一、主要研究结论 159 结论一:社交媒介使用已成为新中产阶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9 结论二:新中产阶层社交媒介使用的工具性动机与情感性动机并重 159 结论三:“专业化”成为新中产阶层社交媒介使用的典型特征 160 结论四: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有一个“前台化”的转变 161 结论五:社交媒介成为新中产扩大交往范围的低成本工具 161 结论六:社交媒介在新中产维系和建构社会资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62 二、主要讨论 163 讨论之一:网络交往中是否存在明显的阶层边界 163 讨论之二:社交媒介如何作用于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维护 166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167 (一)研究方法有待补充 167 (二)研究视角有待拓展 168 参考文献 169151 (一)微信互动背后的动力机制 151 (二)“点赞”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保持 153 (三)“评论”让亲近的人更亲密 154 (四)“私信”留给更亲密的关系 155 (五)“群聊”中沉默的仍是大多数 156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159 一、主要研究结论 159 结论一:社交媒介使用已成为新中产阶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9 结论二:新中产阶层社交媒介使用的工具性动机与情感性动机并重 159 结论三:“专业化”成为新中产阶层社交媒介使用的典型特征 160 结论四:新中产阶层的社交媒介使用有一个“前台化”的转变 161 结论五:社交媒介成为新中产扩大交往范围的低成本工具 161 结论六:社交媒介在新中产维系和建构社会资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62 二、主要讨论 163 讨论之一:网络交往中是否存在明显的阶层边界 163 讨论之二:社交媒介如何作用于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维护 166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167 (一)研究方法有待补充 167 (二)研究视角有待拓展 168 参考文献 169
作者简介
郭瑾(1975-),籍贯重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博士、中国社科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曾在媒体工作近十年,目前任职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讲师,致力于媒介社会分层、媒介社会学研究,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