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态地区的创造(都江堰灌区的本土人居智慧与当代价值)/人居环境科学丛书

生态地区的创造(都江堰灌区的本土人居智慧与当代价值)/人居环境科学丛书

  • 字数: 280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袁琳|总主编:吴良镛
  • 商品条码: 97871122247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5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居环境方面,中国历史 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 。在提倡文化自觉与文化复兴的当代社会,从历史 经验出发研究生态实践的本土模式也是生态文明推 进过程中探索人居实践与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袁琳著的《生态地区的创造(都江堰灌区的本土人 居智慧与当代价值)》聚焦于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 例,通过丰富的历史素材的甄别梳理与分析研究, 从营建、调适、治理、成境等四个实践范畴详细阐 释了古代都江堰灌区人居生态实践特征,总结了其 实践的生态哲学基础与地区模式,并将这一地区的 本土人居智慧概括为“生态地区的创造”。当代生 态文明建设正在为都江堰灌区人居环境的生态可持 续发展带来更多可能,研究进一步结合历史与国际 经验为当前这一地区的发展路径提出有关建议,期 待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重建。
作者简介
袁琳,2001-2006,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士;2006-201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博士后;2015-今,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博士论文《从都江堰灌区发展论成都平原人居环境的生态文明》获2013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同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2项,曾获“2013清华大学博士后支持计划”资助与香港大学研究奖金资助;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CSSCI期刊8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次,撰写学术专著1部(2016年出版)、译著1部、编著5部。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人居营建智慧;健康、生态城市设计。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发掘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经验与理 1.2 典型案例的选择:古代都江堰灌区 1.3 基础资料与相关研究现状 1.3.1 有关都江堰灌区历史人居环境的基础资料 1.3.2 有关都江堰灌区历史的相关研 1.3.3 有关本土人居生态实践与理论的研究 1.4 理论基础 1.4.1 人居环境科学 1.4.2 人类生态学 1.5 研究路径 第2章 营建:古代都江堰灌区的地区格局与整体地景 2.1 大地上的营建 2.2 秦并古蜀前的成都平原人居环境 2.2.1 早期的平原台地中心聚落 2.2.2 古蜀国时期人居环境建设的积累 2.3 理水,人工水道与流域系统 2.3.1 “二江流域”的开拓 2.3.2 平原人工水道的发展与人工流域的成熟 2.4 营城,构建城市山水秩序 2.4.1 平原城市群与大地山水形成和谐整体 2.4.2成都城营建与山水秩序 2.5 精耕,人居依林盘 2.5.1 县域村落水网 2.5.2 平原林盘格局 2.5.3 林盘精耕人居单元 2.5.4 乡村地景生态 2.6 总结:整体有机的地景格局 第3章 调适:古代都江堰灌区的旱涝灾害与应对 3.1 古代“灾异观”与调适思想 3.2 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特征 3.3 历史上的人居环境调适措施 3.3.1 城址选择与区域排水 3.3.2 重点地段的堤防建设 3.3.3 城市水系的疏导 3.3.4 乡村水系疏导 3.3.5 自然的恢复 3.3.6 风水禁忌与土地保护 3.3.7 御灾储备 3.4 总结:推理酌情的地区调适 第4章 治理:古代都江堰灌区的自然管理与社会治理 4.1 自然管理与社会治理 4.2 山林川泽的管理传统 4.2.1 国家层面对山林川泽管理的重视 4.2.2 秦牍、秦简中体现的自然管理法令 4.2.3 “因事而设”的现实管理形式 4.3 整体协调的区域人工自然系统管理 4.3.1 整体、有机的地区人工自然系统使用与维护方式 4.3.2 历代行政制度与都江堰人工流域的管理 4.3.3 国家决策与地区监簪 4.3.4 多县统筹与地区整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