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精)

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精)

  • 字数: 1067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 作者: 编者:张伯礼//李振吉
  • 商品条码: 97875132508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80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人们又重新珍视中医学,乃因现代 生命科学遇到发展的瓶颈及当代医疗卫生出现供需 矛盾难解的困境,更是人们对生命健康维护的追求 进步到融合、自然、绿色的需求轨道上。正是这样 的需求,让人们再也无法不被中医学的健康理念和 它所蕴藏的丰富的来自实践打磨的宝藏所吸引。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其在重 大疾病防治与建设健康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国 家战略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和重大价值。中医药之所 以历久弥新,根本在于其具有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 方法。中医药理论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着中 医药学术不断地进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药理论 也在不断进步,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 时机业已成熟。张伯礼、李振吉主编的《中国中医 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精)》一书系统总结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领域所取得的重 大理论传承创新核心成果。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 篇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的中医药研究重大成果 汇编,依其研究的时间分列27章。这些成果的确定 是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式征集的, 共识度较高。每章包括历史沿革、研究内容与标志 性成果,学术影响和转化应用,结语和获奖、代表 性论文及著作等内容,都是由成果的参与者亲笔撰 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他们取得的成果,希冀总结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下篇是3批90名国医大师的学 术思想损英,是组织专家在国医大师们公开发表文 献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学术思想进行横向抽提梳理 ,共分为“‘生生医学’理论及其意义”“脾胃学 说新论及其应用”等16章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其间 再组织专家论证,修改审定,几易其稿而 主编张伯礼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 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一直工作在科 研、临床、管理、教学一线,既具有战略意识,又 有很强的科研、管理和教学能力,中医药理论学术 积淀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为中医药界的领军人物 ;李振吉教授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项目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组长,曾任北京中医药大 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 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具 有很强的科研管理能力。执行主编胡镜清教授为中 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973首席科 学家,在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 索,科研、管理和临床实践能力强。整个编写队伍 由我国该领域权威顶级的研究团队成员组成,实力 雄厚,认真、严谨。该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原 创性、实用性。 该书的出版可谓对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理 论具有里程碑意义,填补了该领域的出版空白,具 有重大出版价值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录
绪论 一、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二、中医药学理论基础及特点 (一)中医药学理论内涵 (二)中医药学理论特点 三、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的实践 (一)伟大的实践必将产生创新的理论 (二)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案例 (三)国医大师学术思想 四、文化自信与标准自立 (一)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当自信 (二)将文化自信转化为自觉、自立,以国际标准引领世界 上篇 重大理论传承创新成果 第一章 青蒿素研究 一、历史沿革 (一)疟疾——自古以来的全球重大寄生虫病 (二)中外对疟疾的防治 (三)越南战争与“523”任务 二、主要内容和标志性成果 (一)青蒿抗疟活性化学部位提取的突破 (二)青蒿素的发现 (三)青蒿素抗疟的临床验证 (四)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 (五)青蒿素衍生物的开发 (六)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制剂研发 (七)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 (八)青蒿素的其他功效研究 (九)青蒿的资源培育、青蒿素的细胞工程和人工合成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 (一)我国原创的划时代的新型抗疟药 (二)学术影响力和产品走向世界 (三)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四)国内外大奖激励创新正能量 四、结语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第二章 针麻镇痛研究 一、历史沿革 (一)古代论述 (二)研究背景 (三)存在的问题和科研思路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 (一)确认针刺具有镇痛作用 (二)针麻镇痛机制探讨 (三)针麻镇痛临床应用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 (一)学术影响 (二)转化应用 四、结语 (一)针麻的优势 (二)针麻的不足之处和克服之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