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实践)

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实践)

  • 字数: 20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钢
  • 商品条码: 97875201283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7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而创新又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产品和服务角度看,它更多地体现在制造工艺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从企业和产业的角度来看,它更多地体现在绩效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这两种不同的提升即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因此,早期的创新理论基于这一认识把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非渐进性创新。渐进性创新表现为对原有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原有消费者和市场的期望,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收益;而非渐进性创新则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反映了科技和时代的进步(比如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带来的是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社会收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而创新又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产品和服务角度看,它更多地体现在制造工艺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从企业和产业的角度来看,它更多地体现在绩效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这两种不同的提升即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因此,早期的创新理论基于这一认识把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非渐进性创新。渐进性创新表现为对原有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原有消费者和市场的期望,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收益;而非渐进性创新则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反映了科技和时代的进步(比如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带来的是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社会收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而创新又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产品和服务角度看,它更多地体现在制造工艺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从企业和产业的角度来看,它更多地体现在绩效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这两种不同的提升即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因此,早期的创新理论基于这一认识把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非渐进性创新。渐进性创新表现为对原有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原有消费者和市场的期望,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收益;而非渐进性创新则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反映了科技和时代的进步(比如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带来的是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社会收益。
作者简介
李钢, 199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双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等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60余篇,其中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转载,中文论文H指数为22,论文总被引用量1849次(2017年2月底);收录在Econlit中的英文论文10余篇;完成学术著作4本(独著或第一作者,其中一本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完成的学术著作7本(其中三本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从2005年开始参与创办英文学术刊物《China Economist》,并担任编辑部主任至今;该期刊多次获得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入选“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版)”
目录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