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 字数: 217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赵小花
  • 商品条码: 97875201291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3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形成动因看,晚清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对青海河湟统治的深化,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特别是青海建省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既促使了这一地区在政治上与内地的均质化,同时也进一步突显出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特殊性;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抗战以来民族国家理念的传播,加速了青海河湟地区意识形态的均质化进程,同时一些地方性文化观念在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社会大背景下更加突现出来;近代以来,人口迁徙和商贸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青海河湟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共同成为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因,而原有的人口结构与独具特色的商贸活动,也使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深化。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的确立还体现在近代国民的塑造、近代教育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方面,这些因素既是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动因,也是这一社会文化属性导致的结果。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已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也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力源泉。 从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特征来看,这一地区的现代化是持续内地化的一个过程,在不断突破中原地区与民族边疆之间的各种边界的过程中,内地化即是现代化,而现代化也是内地化,二者的双重变奏共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其中,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西方化的具体内容。
作者简介
赵小花,女,1980年11月生,青海西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教学和研究。 已发表学术论文七篇,目前参与青海省委组织部特别委托项目一项。
目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