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医学影像学(第8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医学影像学(第8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字数: 799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徐克、龚启勇、韩萍
  • 商品条码: 97871172637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4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徐 克 男,1954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清原县。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首届会长,北美放射学会会员,辽宁省介入医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沈阳市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影像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五年制规划教材第7版及第8版《医学影像学》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副主编。 徐克教授从事教学工作45年,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并紧密结合国人疾病特点,潜心研究我国一些高发且难治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作为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十二五”国家“863计划”1项;作为第一负责人曾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各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及部省级等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75篇,总影响因子258分,主编或主译学术专著6部,主编教材2部。获得国家专利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共14项。 龚启勇 男,1963年10月生,华西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影像”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任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精神磁共振分会主席、国际华人磁共振学会主席、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专委会副主委、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7年影响因子=3532)分册主编(Specialty Chief Editor)等职务。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33年,主编国家统编教材《神经放射诊断学》,并受邀担任北美放射医师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经典CME系列Neuroimag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分册Psychoradiology主编。曾入选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最喜爱的十位教师”。近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863”等项目课题资助下,就神经与精神放射影像的临床难点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工作并取得系列成果,并因此受邀在放射学排名第一的Radiology以及神经精神疾病领域权威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和Biological Psychiatry等发表特约综述;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JAMA Psychiatry等SCI杂志发表相关论文>100篇(含“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其中Radiology论文>11篇),并受邀在放射影像磁共振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组织ISMRM作大会New Horizons Lecture荣誉冠名主题演讲。相关成果写入国际放射学百科全书、国际专家共识和临床诊疗手册、入选ISMRM和北美放射学会(RSNA)CME课程。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含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是首届中华放射学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唯一获得者。先后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及ISMRM Senior Fellow奖。 韩 萍 女,医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1957年3月出生于武汉市。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学教研室主任、放射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至第十四届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影像专委会第十三届主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副主委。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及消化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副主委、中国装备协会CT应用专委会常委,湖北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主任,湖北省放射学会常委;兼任《临床放射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十本专业期刊的常务编委和编委。 从事放射诊断和教学工作3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在BJR、Academic Radiology、JCAT、 Scientific Reports、JCMR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单篇最高IF达5.601。主编医学专著4部,副主编、参编医学专著8部;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研究生规划教材《腹部放射诊断学》及本科生规划数字教材《医学影像学》(第7版);副主编《医学影像学》规划教材3部(共4版)并主编其配套辅助教材(共2版)。湖北省《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并荣获2017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目录
绪论1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和应用范畴  1    二、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3    三、如何学习和运用医学影像学  4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8  第一节 X线成像  8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8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8    三、X线检查方法  10    四、X线检查的安全性  10    五、X线图像特点  10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11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  11    二、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11    三、CT检查方法  12    四、CT检查的安全性  13    五、CT图像特点  14  第三节 超声成像  15    一、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16    二、超声设备与超声成像性能  17    三、超声检查方法  18    四、超声检查的安全性  18    五、超声图像特点  19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  19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19    二、MRI设备与MRI成像性能  21    三、MRI检查方法  23    四、MRI检查的安全性  25    五、MRI图像特点  25  第五节 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  26    一、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概念和成像基本原理  26    二、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设备及技术  27    三、分子影像学主要应用及前景  28  第六节 对比剂  29    一、对比剂成像基本原理  29    二、常用对比剂种类与性能  30    三、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31  第七节 不同成像技术的比较与临床应用  31    一、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  31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32  第八节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32    一、图像的观察和分析  32    二、影像诊断原则  33  第九节 影像检查的申请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  36    一、影像检查的申请  36    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  37  第十节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39    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39    二、信息放射学  41 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44  第一节 检查技术  44    一、X线检查  44    二、CT检查  45    三、MRI检查  45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46    一、颅脑正常表现  46    二、脊髓正常表现  49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50    一、颅脑基本病变  50    二、脊髓基本病变  51  第四节 疾病诊断  52    一、颅脑疾病  52    二、脊髓疾病  67    三、精神放射影像  70  第三章 头颈部74  第一节 眼部  74    一、检查技术  74    二、正常影像表现  74    三、基本病变表现  75    四、疾病诊断  76  第二节 耳部  79    一、检查技术  79    二、正常影像表现  79    三、基本病变表现  80    四、疾病诊断  81  第三节 鼻和鼻窦  83    一、检查技术  83    二、正常影像表现  83    三、基本病变表现  83    四、疾病诊断  84  第四节 咽部  85    一、检查技术  86    二、正常影像表现  86    三、基本病变表现  86    四、疾病诊断  86  第五节 喉部  89    一、检查技术  89    二、正常影像表现  89    三、基本病变表现  90    四、疾病诊断  90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  91    一、检查技术  91    二、正常影像表现  91    三、基本病变表现  92    四、疾病诊断  92  第七节 颈部  94    一、检查技术  94    二、正常影像表现  94    三、基本病变表现  94    四、疾病诊断   95  第四章 呼吸系统98  第一节 检查技术  98    一、X线检查  98    二、CT检查  98    三、MRI检查  99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100    一、胸廓正常表现  100    二、肺部正常表现  101    三、纵隔正常表现  105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107    一、肺部病变  107    二、胸膜病变  116    三、纵隔改变  119  第四节 疾病诊断  120    一、支气管扩张症  120    二、肺炎  121    三、肺脓肿  123    四、肺结核  123    五、弥漫性肺疾病  127    六、肺肿瘤  128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132    八、胸膜病变  134    九、胸部外伤   137  第五章 循环系统140  第一节 检查技术  141    一、X线检查  141    二、超声检查  141    三、CT检查  142    四、MRI检查  142    五、SPECT和PET检查  142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143    一、心脏与心包正常表现  143    二、冠状动脉正常表现  146    三、主动脉和肺血管正常表现  146    四、外周(下肢)血管正常表现  147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147    一、心脏位置和形态大小异常  147    二、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  148    三、冠状动脉异常  149    四、心包异常  149    五、主动脉异常  149    六、肺血和肺血管异常  149  第四节 疾病诊断  150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50    二、心脏瓣膜病  152    三、原发性心肌病  153    四、先天性心脏病  154    五、心包病变  155    六、主动脉疾病  156    七、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157    八、肺动脉血栓栓塞  158  第六章 乳腺160  第一节 检查技术  160    一、X线检查  160    二、超声检查  161    三、MRI检查  161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161    一、正常解剖结构  161    二、X线检查  162    三、超声检查  164    四、MRI检查  164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165    一、X线检查  165    二、超声检查  166    三、MRI检查  167  第四节 疾病诊断  169    一、乳腺增生  169    二、乳腺纤维腺瘤  171    三、乳腺癌   172  第七章 消化系统与腹膜腔174  第一节 食管与胃肠道  175    一、检查技术  175    二、正常影像表现  176    三、基本病变表现  178    四、疾病诊断  179  第二节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  188    一、肝脏  188    二、胆道系统  202    三、胰腺  211    四、脾  218  第三节 腹膜腔和肠系膜  222    一、检查技术  222    二、正常影像表现  223    三、基本病变表现  223    四、疾病诊断  223  第四节 急腹症  226    一、检查技术  226    二、正常影像表现  227    三、基本病变表现  228    四、疾病诊断   231 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237  第一节 泌尿系统  237    一、检查技术  237    二、正常影像表现  239    三、基本病变表现  241    四、疾病诊断  242  第二节 肾上腺  249    一、检查技术  249    二、正常影像表现  249    三、基本病变表现  250    四、疾病诊断  250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254    一、检查技术  254    二、正常影像表现  255    三、基本病变表现  257    四、疾病诊断  257    五、妊娠  262  第四节 男性生殖系统  263    一、检查技术  263    二、正常影像表现  263    三、基本病变表现  264    四、疾病诊断  264  第五节 腹膜后间隙  267    一、检查技术  267    二、正常影像表现  268    三、基本病变表现  268    四、疾病诊断   268  第九章 骨骼与肌肉系统271  第一节 检查技术  271    一、X线检查  271    二、CT检查  271    三、MRI检查  271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272    一、骨骼正常表现  272    二、关节正常表现  275    三、软组织正常表现  276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276    一、骨骼基本病变  276    二、关节基本病变  280    三、软组织基本病变  282  第四节 疾病诊断  283    一、骨骼疾病诊断  283    二、关节疾病诊断  299    三、软组织疾病诊断  306  第十章 儿科影像诊断学313  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  313    一、X线检查  313    二、超声检查  313    三、CT检查  314    四、MRI检查  314    五、检查前准备  314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315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15    二、胚胎脑病  316  第三节 头颈部  316    一、腺样体肥大  316    二、早产儿视网膜病  317    三、视网膜母细胞瘤  317  第四节 呼吸系统  318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318    二、呼吸道异物  319  第五节 循环系统  320    一、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320    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320  第六节 消化系统  321    一、十二指肠闭锁  321    二、肠套叠  321    三、先天性巨结肠  322  第七节 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  322    一、肾母细胞瘤  322    二、神经母细胞瘤  323    三、新生儿肾上腺出血  323    四、子宫阴道积液  324  第八节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  324    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24    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325    三、肌间血管瘤  326  第十一章 传染性疾病327  第一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27    一、HIV脑炎  327    二、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327    三、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  328    四、弓形虫脑炎  329    五、颅内淋巴瘤  329    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330    七、肺隐球菌病  330    八、肺卡波济肉瘤  331  第二节 布鲁菌病  331  第三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332    一、甲型H1N1流感  332    二、人禽流感  333  第四节 梅毒  333    一、骨梅毒  333    二、神经梅毒  334  第五节 棘球蚴病  334    一、肝棘球蚴病  334    二、肺棘球蚴病  337  第二篇 介入放射学 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总论340  第一节 血管介入技术  340    一、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器材、材料与药品  340    二、血管介入基本技术  342  第二节 非血管介入技术  344    一、非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器材、材料  344    二、非血管介入基本技术  345  第十三章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348  第一节 主动脉疾病  348    一、主动脉夹层  348    二、腹主动脉瘤  350  第二节 分支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351    一、弓上动脉狭窄、闭塞  351    二、肾动脉狭窄  352    三、主髂动脉闭塞症  353    四、下肢动脉狭窄、闭塞  355  第三节 急性动脉出血性疾病  35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357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357    三、并发症及其防治  359    四、疗效评价  359  第四节 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359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360    二、上腔静脉综合征  362    三、布加综合征  363  第五节 门静脉高压症  364    一、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365    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365    三、球囊阻塞逆行性静脉曲张消融术  367  第六节 颅内血管性疾病  368    一、颅内动脉瘤  368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  369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  370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卒中  372  第十四章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374  第一节 胆道梗阻  374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374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374    三、并发症及处理  375    四、疗效评价  375  第二节 消化道管腔狭窄/梗阻  375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376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376    三、并发症及处理  377    四、疗效评价  377  第三节 气管、支气管狭窄  377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377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377    三、并发症及处理  378    四、疗效评价  378  第四节 脓肿与囊肿  378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379    二、介入技术及操作方法  379    三、并发症及处理  380    四、疗效评价  380  第五节 椎间盘与椎体病变  380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  380    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382    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382  第十五章 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86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386    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386    二、肝癌的消融治疗  388    三、肝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389  第二节 其他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390    一、肺癌的介入治疗  390    二、肾癌的介入治疗  391    三、胰腺癌的介入治疗  391    四、盆腔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393  第三节 良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393    一、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393    二、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394 推荐阅读397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98 本书测试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