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2版)(精)/社会政法研究系列/社科文献学术文库

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2版)(精)/社会政法研究系列/社科文献学术文库

  • 字数: 396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于志刚
  • 商品条码: 9787520125567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0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二版)》第一版2003年出版,是我国首部专门研究网络犯罪和信息时代刑法更新的专著,具有开创性,是研究网络社会、网络犯罪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为后续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为国内首部研究网络空间中刑法理论的专著,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并且受到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普遍认可,显现了重大的实践价值。本书在2004年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5年获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尽管本书理论当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但鉴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十余年来,无论是虚拟犯罪形态还是刑事法律规则,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书虽然在基础理论和核心观点层面依然适用于当前社会,但在具体问题论证和规范性分析层面,确实有着再次修正更新的需求。入选“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后,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大幅修正,吸收并反映了当前网络犯罪的最新发展,是作者关于网络犯罪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二版)》第一版2003年出版,是我国首部专门研究网络犯罪和信息时代刑法更新的专著,具有开创性,是研究网络社会、网络犯罪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为后续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为国内首部研究网络空间中刑法理论的专著,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并且受到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普遍认可,显现了重大的实践价值。本书在2004年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5年获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尽管本书理论当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但鉴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十余年来,无论是虚拟犯罪形态还是刑事法律规则,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书虽然在基础理论和核心观点层面依然适用于当前社会,但在具体问题论证和规范性分析层面,确实有着再次修正更新的需求。入选“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后,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大幅修正,吸收并反映了当前网络犯罪的最新发展,是作者关于网络犯罪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二版)》第一版2003年出版,是我国首部专门研究网络犯罪和信息时代刑法更新的专著,具有开创性,是研究网络社会、网络犯罪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为后续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为国内首部研究网络空间中刑法理论的专著,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并且受到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普遍认可,显现了重大的实践价值。本书在2004年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5年获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尽管本书理论当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但鉴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十余年来,无论是虚拟犯罪形态还是刑事法律规则,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书虽然在基础理论和核心观点层面依然适用于当前社会,但在具体问题论证和规范性分析层面,确实有着再次修正更新的需求。入选“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后,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大幅修正,吸收并反映了当前网络犯罪的最新发展,是作者关于网络犯罪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作者简介
于志刚,男,1973年5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刑法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200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出站。 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00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5月—2015年5月任教务处处长;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06年11月—2015年5月)。 2007年入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2015年当选第12届全国青联常委。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网络刑法原理》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 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司法部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教学奖励。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目录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