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精)/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精)/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 字数: 466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刘秀萍|总主编:庄福龄//罗国杰//靳诺
  • 商品条码: 97873002583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2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历史并不宽容和公正,《神圣家族》从问世起就 遭逢了“寂寞”的境遇和命运。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 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理论合作、他们在世时定稿 和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神圣家族》是引起 研究者高度关注和具有广泛影响的《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 态》之间的中介,是一部对论敌展开严苛的批判、对 其观点和体系给予彻底解构的著作,更是一部建构之 作,即通过剥离与青年黑格尔派重要代表人物“布鲁 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培育 、锻造出一种“新哲学”的构架。 刘秀萍著的《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 释读)(精)》辨析毫芒,在整体透视“思辨哲学”的 结构和症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内容细致的释读, 梳理了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 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蒲鲁东之问”、“犹太 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巴黎众生相”以及现 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进而认为这些重大的社 会问题恰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以现实、历史、时 间视角观照与把握世界的“新哲学”的契机和背景。 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丰 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目录
导言 一部未被给予足够重视的重要文本 第一章 从认同到反叛 一、曾经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 二、青年黑格尔运动与《文学总汇报》 三、马克思与同道的疏远和决裂 四、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与研究 五、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神圣家族》的诞生 第二章 思辨哲学的结构和秘密 一、从两篇“序言”谈起 二、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特征 三、黑格尔哲学发展进程中的青年黑格尔派 四、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及其秘密 第三章 思辨哲学与法国大革命 一、法国大革命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 三、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印记、思想成果与日标 四、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演变及其根源 第四章 思辨哲学与唯物主义史 一、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唯物主义史 二、英国唯物主义历史源流梳理 三、法国唯物主义历史进程辨析 四、思辨哲学对唯物主义史的错误解释 五、唯物主义发展史对马克思建构“新哲学”的启示 第五章 思辨哲学与“蒲鲁东之问”(上) 一、马克思对“蒲鲁东之问”的长期关注 二、社会贫困的原因何在 三、愚昧无知真的会造成人类的不幸吗 四、如何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第六章 思辨哲学与“蒲鲁东之问”(下) 一、蒲鲁东在财产问题上的突破及其局限性 二、思辨哲学对蒲鲁东的批判 三、为什么说埃德加·鲍威尔在财产问题的讨论上 毫无作为 四、马克思探究财产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思路与意义 第七章 思辨哲学与“犹太人问题” 一、“犹太人问题”与《论犹太人问题》 二、“犹太人问题,第一号”:“真正的”和“普遍的” 意义 三、“犹太人问题,第二号”:政治与社会的视域 四、“犹太人问题,第三号”:“人权”的价值与“自由的 政治本质” 第八章 思辨哲学与“巴黎的秘密” 一、《巴黎的秘密》之“美学的小引” 二、罪犯世界的秘密 ——“制造”“秘密”的秘密 三、上流社会的秘密——“秘密”的转移 四、作为“全世界的公共财产”的秘密——“绝对的 秘密”的制造 五、走向凡间的“秘密” 六、绝对的秘密与“普遍世界秩序” 第九章 思辨哲学与“巴黎众生相” 一、人性的秘密:屠夫是怎样变成“狗”的 二、宗教的秘密:“雏菊”玛丽花的命运 三、法纪的秘密:对“教书先生”的新的刑罚、双重裁判 和国家中的无法纪 四、欲望和妇女解放的秘密:克雷门斯·达尔维尔与 路易莎·莫莱尔 五、政治经济的秘密:贫民银行与模范农场 六、“一切秘密本身的被揭露了的秘密” 第十章 思辨哲学与现实生活 一、“意识”和“逻辑”并不能解决工人的贫困问题 二、“英国的迫切问题”与“批判”的历史局限性 三、“批判的解职的哲学”的症结 四、怎样看待“工人联合会”与“爱情” 综论 思辨哲学的症结和命运 一、“非现实的、空虚的”历史观 二、“不能提供任何东西”的哲学 三、游离于世外的“批判”活动 四、对“群众与历史进步的关系”的颠倒 五、在现代哲学发展中无所作为 六、“灭亡的不是世界,而是批判的‘文学报’” 七、马克思的“新哲学”“新”在何处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书刊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