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藏唐卡的传承与保护

西藏唐卡的传承与保护

  • 字数: 29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王建民//刘冬梅//当增扎西
  • 商品条码: 97875201131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2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到西藏及其邻近的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历经数年,获得了对于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状况的基本认识。课题组成员研读了相关藏文、汉文和英文文献,包括藏文史籍中与唐卡相关的记载,增强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本书从当代西藏唐卡传承、保护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当下西藏的唐卡传承与保护现状,力求发现目前唐卡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西藏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
作者简介
王建民,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艺术人类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刘冬梅,人类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当增扎西,藏学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员、研究部主任。
目录
绪论 西藏唐卡传承的实地研究 第一节 唐卡与国际学术界的唐卡研究 第二节 国内学术界的唐卡研究 第三节 唐卡传承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实践与传承:地方、技艺、人群和事件 第一节 地方:唐卡画派的发源地与传承地 第二节 唐卡技艺:物与非物 第三节 人群:唐卡画师社群与唐卡“艺术界” 第四节 事件:在社会展演中理解唐卡的传承 第二章 唐卡的画派、风格与传承 第一节 齐乌岗巴画派:佛教造像美学的本土化 第二节 勉唐与钦孜:藏传绘画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节 嘎玛嘎赤:外来风格的本土化与画派间的融合 第四节 当代的创新唐卡:多元文化的再融合 第五节 外来风格的影响:“创新唐卡” 第三章 藏传佛教中的绘画知识体系与艺术观 第一节 信仰与实践:藏传佛教与西藏唐卡传承 第二节 画师与施主的修养: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物、技艺与心:西藏唐卡的艺术实践 第一节 唐卡材料与工具:物的艺术感与社会文化属性 第二节 绘画训练:文化传统与身体技能的习得 第三节 绘制唐卡:场景中的多主体互动与艺术表达 第五章 以寺院为依托的传承:扎什伦布寺的绘画组织 第一节 勉唐后藏派:勉唐画派在扎什伦布寺的传入与嬗变 第二节 扎什伦布寺绘画组织:唐卡的寺院传承制 第三节 走向文化产业探索:勉唐后藏派唐卡传承现状 第六章 以家庭为依托的传承:昌都嘎玛乡的唐卡画师家庭 第一节 家庭作为唐卡传承的“社会技术体系” 第二节 家庭中的唐卡传承:画师的培养与唐卡的绘制过程 第三节 家的延续与裂变:社会生产单元与技艺传承组织的变迁 第七章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会:唐卡在拉萨的传承 第一节 唐卡的职业化与体制化传承 第二节 重拾画笔参与古寺维修工程:跨越时代的大师与唐卡恢复传承 第三节 现代教育机构中的唐卡专业与民间的唐卡学校 第四节 商业与旅游业:八廓街的唐卡画廊 第八章 发展:唐卡的文化产业化过程 第一节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唐卡传承 第二节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唐卡生产:传统与创新之辩 第三节 唐卡价值的再生产:文化产业中的“价值政治”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争议中的发展之路 第九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唐卡传承的影响 第一节 从圣像到文物再到“非遗” 第二节 西藏唐卡各画派的“申遗”过程:象征资本的争夺 第三节 唐卡在“非遗”保护中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 附录一 专业名词藏汉对照 附录二 彩色图版目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