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国济民——中国之谜中国解

经国济民——中国之谜中国解

  • 字数: 226
  • 出版社: 上海大学
  • 作者: 顾骏
  • 商品条码: 97875671310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5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经国济民——中国之谜中国解》以“经国济民”为名,看似专门讲述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不然。“经国济民”意不在探究“国民经济”,而是从经济口子切入,讨论国家治理的话题,采用的不是经济学视野,而是大历史和大文化视野,重在解读中国如何经历“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着眼于一个几近被肢解、被征服、被灭亡、“贫病愚私”弊端丛生的国家初步建成现代大国,重新走上民族复兴之路的新鲜史实,揭示隐藏其中的诸多文化奥秘。在《经国济民——中国之谜中国解》里,经济发展成果仅仅充当了文化密码的符号,受关注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和所象征的意义。
作者简介
顾 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人,长期从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研究,担任国家民政部等党政部门决策咨询专家、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为《中国教育报》《中国经营报》等十多家报纸杂志撰写时政评论,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深化工作小组”创意策划专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专家。著有《人?仁?众:人与人的智慧》《犹太智慧:创造神迹的人间哲理》《传统中国商人智谋结构》《犹太商人的智慧》《流动与秩序》《活力与秩序》《和谐社会与公共治理——顾骏时评政论集》《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等,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
目录
前言 大国要发大声音 / 001 一、 话语权何谓、何为? / 003 二、 话语权何以牵动中国? / 005 三、 中国话语权问题因何而来? / 006 四、 对中国,重要的是权力还是话语? / 008 五、 近代以来,中国在话语建构上真的乏善可陈? / 010 六、 中国如何发好大声音? / 011 七、 中国靠什么发好大声音? / 018 第一章 效率:中国之谜中国解 / 029 一、 中国之谜,谜在何处? / 031 二、 西方经济学为何解不开中国之谜? / 035 三、 中国经济何以对中国人也成了谜? / 042 四、 用中国道理破解中国之谜 / 046 第二章 政府:中国效率的核心机杼 / 051 一、 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政府 / 053 二、 历史造就中国政府的效率 / 063 三、 中国政府的创造性继承 / 070 第三章 国民关系:中国效率的历史渊源 / 079 一、 国民关系: 经济研究的根本着眼点 / 082 二、 中国处理“国民关系”的传统智慧 / 085 三、 经济智慧: 在国家治理的框架内 / 100 第四章“铁三角”:中国效率的政治逻辑 / 109 一、 经济改革的政治抉择 / 110 二、 独辟蹊径的改革之道 / 112 三、 经济发展的活力来源 / 123 四、 维稳: 国民关系的政治平衡 / 129 五、 “铁三角”,在历史转型中的升华 / 136 第五章“铁公基”:中国效率的生活道理 / 145 一、 40年经济发展: 一个“三驾马车”的故事 / 147 二、 “铁公基”: 中国改革开放的华章 / 153 三、 国民生活方式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反馈 / 159 四、 中国高强度建设基础设施的前景 / 171 第六章 房地产:中国效率的国民共振 / 181 一、 住房制度与房地产功能演变 / 182 二、 中国住房商品化之路 / 189 三、 房价暴涨的结构性原因 / 195 四、 房地产发展中的国民共振 / 205 五、 中国房地产未来走向 / 215 第七章 创新力:中国效率的未来提升 / 221 一、 文化为本,学习为用 / 222 二、 中国学习力的文化支撑 / 225 三、 40年中国创新之路 / 240 四、 国民协力: 以创新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250 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辩护人 / 261 附录一 构筑高铁战略的实力支撑体系 / 267 附录二 从原点上确立中国学术话语权 / 275 一、 问题的提出 / 276 二、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人类文明共通之处 / 278 三、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科学的基本特征 / 280 四、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理论预设 / 283 五、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学科基本问题 / 284 六、 回到原点: 为了中国经验同西方理论的平等对话 / 287 附录三 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 / 289 一、 问题的提出 / 290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实认定 / 292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方法论启示 / 293 四、 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构造 / 298 后记 / 30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