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阳明与禅学(精)

王阳明与禅学(精)

  • 字数: 155
  • 出版社: 时代文艺
  • 作者: (日)忽滑谷快天|译者:李庆保
  • 商品条码: 97875387577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7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忽滑谷快天著的《王阳明与禅学(精)》,原名 《达摩与阳明》,共分六章。第一章论及王阳明的学 问素养与禅之关系,检核王学之要素;第二章论及老 庄哲学与禅学之关系,阐明老禅之宇宙观与人生观; 第三章论及宋儒道学与禅之关系,追踪禅儒习合之经 路;第四章论及王禅二学之万有一体观,以审道德之 渊源;第五章论及王禅二学之良知说,以示人心之本 来至善;第六章叙述王禅二学之人性论,解决千古未 决之人性问题。 本书为阳明学与禅学的比较论,不侧重二者的差 异点,而以论述二者的契合点为主;以阐释切实的修 为功夫为旨,不提倡繁琐的学术讨论。作者语言简洁 明了,引经据典翔实丰富,是当时面向日本大众普及 阳明学的重要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王阳明的学问素养与禅 一 绪言 二 禅的弊习 三 孔门的马鸣龙树 四 对陆九渊的崇敬 五 王学之前茅 六 阳明的禅学机智与冥想 七 阳明的内观主义与老佛的影响 八 阳明的心学与禅的治心 九 阳明对禅机的活用 十 阳明对禅机的活用及大悟 第二章 禅与老庄哲学 十一 禅与道家的相似处 十二 南北思想的特征 十三 南方思想与佛教思想 十四 禅的寡欲主义 十五 老子的寡欲主义 十六 禅的隐逸主义 十七 庄子的隐逸主义 十八 庄列的比喻与神仙说 十九 禅的寂静主义 二十 老庄的寂静主义 二十一 禅的无我主义 二十二 老庄的无我主义 二十三 禅的生死观 二十四 老庄的生死观 二十五 禅与老庄的实在论 二十六 禅与老庄的契合点 二十七 禅与老庄的小契合点 二十八 秦汉时期的老庄 二十九 三国魏晋时期的老庄与禅 三十 达摩之后的禅与老庄 第三章 禅与宋儒道学 三十一 宋学始祖周濂溪的参禅 三十二 周濂溪的学风与禅 三十三 周茂叔的学风 三十四 程明道与禅学 三十五 程明道的学问与禅 三十六 程明道的学问与老禅 三十七 谢上蔡与禅 三十八 谢上蔡的禅性儒学 三十九 王震泽、林艾轩的学风 四十 张九成的参禅 四十一 陆象山的禅机 四十二 陆象山的学风与禅 四十三 程朱的禅性儒说 第四章 王禅二学的万有一体观 四十四 禅的万有一体观要素 四十五 禅的万有一体观 四十六 万物一体与道德行为 四十七 从仁爱看万有一体论 四十八 求生欲与万有一体观 四十九 拔本塞源论 五十 科学的万有一体观 五十一 身心一件 五十二 一了一切了 五十三 平等即差别 第五章 王禅二学的良知说 五十四 良知说的由来 五十五 阳明对良知的确信 五十六 阳明的良知与禅的自性清净心 五十七 王禅同辙 五十八 良知与佛性的普遍性 五十九 良知的形态 六十 良知的内涵 六十一 行为的准则 六十二 何为致良知 六十三 致良知与禅的北渐 六十四 静的工夫与禅的入定 六十五 动的工夫与禅的修行 第六章 王禅二学的人性论 六十六 王学的性善与禅的本性清净 六十七 善恶的判别 六十八 至善说 六十九 善恶不二,迷悟一心 七十 王学的无善无恶与禅 七十一 本来无一物 人性说副论(一) 心即理 七十二 陆象山的心即理 七十三 笔者的意见 七十四 善恶的标准 七十五 王禅的心学 人性说副论(二) 知行合一 七十六 对症下药 七十七 知行合一的真诀 七十八 有关知行合一的疑问 余论 一 漫从故纸费精神 二 大道透长安 三 饥来吃饭困来眠 四 金玉屑 五 脱落 六 不说一字 七 哑子吃苦瓜 八 不过说心体 九 非有非无 十 本来面目 十一 常惺惺 十二 骑驴觅驴 十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十四 更参三十年 十五 众生病故我病 十六 无我 十七 理障 十八 安心法 十九 千圣无心外诀 二十 心非明镜台 二十一 本来无一物 二十二 人人具足个个圆成 二十三 迷己逐物 二十四 猫捕鼠 二十五 一棒一痕 二十六 吾心具六经 二十七 千圣不传 二十八 灵丹一粒 二十九 洪炉点雪 三十 运水搬柴 三十一 一即一切 三十二 正法眼藏 三十三 以心传心 三十四 葛藤 三十五 转法华 三十六 良马见鞭影而行 三十七 法堂前草深一丈 三十八 逐块 三十九 指月 四十 背觉合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