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现代诗学导论/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

中国现代诗学导论/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

  • 字数: 413
  • 出版社: 上海古籍
  • 作者: 赵小琪//张慧佳//徐旭//孙培培|总主编:刘耘华
  • 商品条码: 97875325870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9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诗学是一个由不同诗学思潮生成的纵横 交错的具有极大综合性、整体性的诗学系统。在中国 现代诗学系统中,马克思主义诗学、自由主义诗学、 保守主义诗学既有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 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的一面。三者之间的 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形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场域 内诗学本质论、诗学思维论、诗学形式论等有离有合 的动态发展的场景。由此,赵小琪、张慧佳、徐旭、 孙培培著的《中国现代诗学导论》从系统论出发,既 对中国现代诗学系统与西方诗学、中国古代文论等其 他系统彼此间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又对作为 大系统的中国现代诗学与作为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诗 学、自由主义诗学、保守主义诗学的关系以及作为子 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诗学、自由主义诗学、保守主义诗 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系统分析,以求达到对处于共 时性和历时性坐标上的中国现代诗学系统的较为完整 、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作者简介
暂无
目录
“诗学”本义与诗学再诠——“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编纂前言 绪论 中国现代诗学的权力关系维度 一、中国现代诗学的内结构与外结构 二、中国现代诗学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 上编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 第一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自我”说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一、“情感”本体论 二、“潜意识”本体论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中生成的“自我”说 一、“情感”论的个体性与“反映”论的社会性 二、“潜意识”论的非理性与“道德”论的理性 第二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思维论 第一节 主体意向性思维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一、“灵感”、“直觉”论 二、“主客应和”论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中生成的主体意向性思维 一、“灵感”、“直觉”论的主观性与“生活经验”论的客观性 二、“主客应和”论的交融性与“主客二分”论的割裂性 第三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形式论 第一节 形式论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一、“内形式”论 二、“外形式”论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中生成的形式论 一、“内形式”论的节 奏化与“自由体”论的自由性 二、“外形式”论的技巧化与“纯自然”论的自然化 中编 中国现代保守主义诗学 第一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应用型文学本质论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一、“载道论”:以实用对抗抒情 二、“明道论”:以教化对抗独善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生成的应用型文学本质论 第二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形式论 第一节 规范型文学形式论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一、“文言论”:以文言对抗白话 二、“旧诗论”:以旧诗对抗新诗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生成的规范型文学形式论 第三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发展论 第一节 因果型文学发展论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一、“变迁论”:以变迁对抗进化 二、“摹仿论”:以摹仿对抗自创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生成的因果型文学发展论 第四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标准论 第一节 和合型文学标准论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一、“互参论”:以互参中西对抗厚西薄中 二、“调和论”:以调和中西对抗割裂中西 三、“会通论”:以会通中西对抗偏取西方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生成的和合型文学标准论 下编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诗学 第一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文艺实践论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 一、“反映现实”说:从“镜子”到“工具” 二、“反映政治”论:从“阶级”到“人民”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中“无产阶级文学本质说”的矛盾张力 一、“反映现实”说与“表现人性”论的“分离”和“互补” 二、“反映政治”论与“反映道德”说的“博弈”与“统一” 第二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思维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创作思维的基本内涵及其特性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中“唯物辩证思维”说的矛盾张力 一、“唯物”论与“主体意向”说的“断裂”与“交融” 二、“辩证”论与“守成”说之“相近”和“相远” 第三章 权力关系视阈下的文学形式论 第一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中形成的“大众语”语言论 第二节 复合权力关系场域中“民族化”体式论的矛盾张力 一、“民族化”体式论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二、权力关系场域中“民族化”体式论之“长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