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丛书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丛书

  • 字数: 336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吴盈颖|总主编:王竹
  • 商品条码: 97875641746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重规模轻结构,重建设轻管理”,“揠苗助长 ”的城镇化挤压了乡村社区的边缘界态,其空间形态 受到规模增长和结构重塑的双重压力。当低碳视野下 对人地关系的关注不足时,易形成技术的简单堆砌, 而呈现空间形态结构的失稳、失调和失和。 吴盈颖著的《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 方法与实践研究》提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内容 体系,建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思维和视野下的研究框 架。从碳脉结构识别、适应单元构造、影响因素分级 、过程机制建构再到最终形态营建,研究空间形态各 组分与碳排放在空间形态适应性过程中的相关性,并 调适与诊疗其中的关键路径,以实现降碳减排目标。
作者简介
王竹,浙江大学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完成80多个农村调研与规划设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研究”、 “绿色建筑体系与住区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等重大项目。获建设部“华夏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华人住宅与住居设计大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美丽乡村与绿色建筑设计大奖赛”一等奖。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人居环境 1.1.2 乡村人居环境的低碳建设诉求 1.2 概念辨析 1.2.1 乡村社区 1.2.2 低碳 1.2.3 空间形态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缘起与反思 1.3.2 研究视角与意义 1.4 研究动态 1.4.1 传统乡村聚居的“和”智慧启示 1.4.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空间形态的适应性与结构碳锁定 2.1 空间形态的层次构成 2.1.1 城乡区域形态:近域择优拓展 2.1.2 邻里团组形态:自相似韧性生长 2.1.3 宅院空间形态:功能序列组织 2.1.4 空间形态演进的层次关联与碳排放 2.2 空间结构的要素组织 2.2.1 显性结构要素 2.2.2 隐性结构要素 2.2.3 空间结构要素组织关系 2.3 “结构-空间形态-功能”的适应力作用 2.3.1 构成:理性与非理性交织 2.3.2 过程:主体与客体适应 2.3.3 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 3.1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的提出 3.1.1 适应性 3.1.2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 3.1.3 基本特征 3.2 理论基础 3.2.1 环境适应性 3.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3.2.3 空间环境行为 3.3 内容构成 3.3.1 碳脉结构识别 3.3.2 适应单元构造 3.3.3 影响因素分级 3.3.4 过程机制调控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与碳脉结构识别 4.1 样本阅读 4.1.1 样本选取 4.1.2 基本信息 4.2 形态识别 4.2.1 参数选择 4.2.2 特征描述 4.2.3 对比分析 4.3 基于空间形态的碳计量 4.3.1 碳计量组织架构 4.3.2 碳核算方法与模型 4.4 碳排放概况与特征 4.4.1 碳均值类型化 4.4.2 季节性周期化 4.4.3 碳用地异质化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适应性机制 5.1 空间形态结构要素与碳排放强度关系 5.1.1 量结构与碳排放 5.1.2 度结构与碳排放 5.1.3 率结构与碳排放 5.1 _4相关性量化分析 5.2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控制要素关联框架 5.2.1 低碳控制要素 5.2.2 框架结构内容 5.3 “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 5.3.1 空间形态结构的动态适应性 5.3.2 活动碳排放与环境碳行为影响 5.3.3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过程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体系 6.1 基本营建原则 6.1.1 建构原则 6.1.2 模式营建 6.2 单元构建:加强结构低碳适应性 6.2.1 社区:择居与控形 6.2.2 邻里:布局与择径 6.2.3 宅院:筑体与节能 6.3 机制协调:优化过程机制组织 6.3.1 激发:微介入式针灸 6.3.2 调理:网络联动效应 6.3.3 制约:低碳适应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实践项目:浙江安吉景坞村改造规划 7.1 项目概况与定位 7.1.1 基本现状 7.1.2 目标与原则 7.2 空间形态特征与碳排放识别 7.2.1 空间形态识别 7.2.2 碳排放特征 7.2.3 现状客观解读 7.3 适应性单元建构与机制协调 7.3.1 关键记忆保存 7.3.2 新功能需求融入 7.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A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及用能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B 样本乡村社区用电量调查基础资料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