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对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精)/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对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精)/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 字数: 178
  •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
  • 作者: 邰峰
  • 商品条码: 97875644261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0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邰峰著的《对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精)》是以“制度”为逻 辑起点,透过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的 制度存在与运动员培养的制度选择。 众所周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产生与确立,促 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蓬勃发展与制度革新,是当今世 界最著名的经济学理论之一。然而,新制度经济学理 论的核心却并非是单纯的经济学方法论,反而是对“ 制度”的研究,以及对市场经济活动中人类各种交易 行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说对“制度”的发现与构建 既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也是该理论确立的重 要基础。因此,本研究也是以“制度”为逻辑起点, 透过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制度存在 与运动员培养的制度选择。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事业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特别是在 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举国体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伴随国家 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化 ,使得我国竞技体育已经逐步走向了商业化、产业化 、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其原有制度与运动员 的培养方式发生变迁,并因此导致了我国竞技运动员 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竞技体育非实物性劳动产品 属性的混淆、运动员产权的界定不清,以及利益分配 不均等制度问题的突显。并且,这些矛盾问题的显现 ,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新 时期如何科学地制定和完善运动员的培养制度成为学 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①运动员培养制度的构建是我国 竞技体育制度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新时期制定出科 学合理的运动员培养制度能够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 续发展。②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竞技体育“三 级训练网”式的运动员培养制度,已经很难满足当今 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需 求,也不能满足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需要。因 此,在转型时期制定出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相匹配 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制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⑧长期以来,为实现国际角色地位的提升,举全国之 力发展竞技体育,这让国家承担了巨大的制度性成本 。一方面,巨大的经费投入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一 定的负担;另一方面,全额的经济投入与统一化的运 动员培养体制,使得国家与运动员个体之间在劳动成 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方面产生了矛盾与纷争 。因此,进一步推行与实施“双轨制”必将有效化解 各类矛盾与纷争,降低国家在竞技体育生产与投入方 面的成本,减轻国家的部分经济负担。④通过对产权 不同权能的分割,可以实现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权能划 分。再通过权能的划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与 产权归属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消解各类矛盾与纷争, 推动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⑤制度 的有效实施需要更为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由 于我国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涉及国家、社会、企业、俱 乐部,以及运动员本身等多元交易主体,因此为保障 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加强竞技 体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全面保障各主体权益不受侵害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运动员的法律意识培养,强调 运动员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设。
作者简介
邰峰,男,汉族,1984年11月出生,籍贯:吉林长春。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校三级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自2007年至今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工作,担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负责人。曾获辽宁百千万人才“万人层次”,是国家一级网球运动员,国家级网球裁判员,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竞技基本理论与实践。从事教学课程:网球专项理论与实践、乒乓球专项理论与实践、竞技体育学等。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与3项,主持博士后基金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在国家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网球比赛冠军、辽宁省高校网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冠、亚军等多项荣誉称号。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如:奥运会、全运会、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的裁判执法工作。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与路线 3 基础理论研究 3.1 什么是新制度经济学 3.2 制度与制度迁移理论 3.3 产权制度理论 3.4 交易与交易费用理论 本章小结 4 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安排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4.1 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模式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4.2 混合性的劳动产品属性导致产权界定不清 4.3 转型时期我国竞技运动员产权争议问题的研究 4.4 利益分配冲突与矛盾问题的突显 4.5 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对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建立的影响 本章小结 5 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建立与制度选择 5.1 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基本类型 5.2 不同时期下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的制度选择 5.3 我国竞技体育劳动产品交易属性与运动员培养的制度选择 5.4 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的制度变迁 5.5 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双轨”制度分析 5.6 未来我国竞技运动员培养模式设想 本章小结 6 我国竞技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与权能分割 6.1 我国竞技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与归属 6.2 我国竞技运动员产权的权能分割 6.3 我国竞技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保障制度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一 7.2 案例二 7.3 案例三 7.4 案例四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