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珍藏版)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珍藏版)

  • 字数: 430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 作者: (法)潘鸣啸|译者:欧阳因
  • 商品条码: 9787500092445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4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3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人革命”,学校停课,城 镇中学先生“闹革命”,当红”兵,后备臚送到农村 去,据统汁,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 1700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 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 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 镇青年产生广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牛活秩 序,使他们失去厂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 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这整一代人 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 由潘鸣啸著的《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 动1968-1980珍藏版)》揭示发起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公 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 同时分析了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 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20多年(包括“文 化大革命”前小规模的运动),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 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 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应该 占一个一个什么位置。
作者简介
潘鸣啸 (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在巴黎获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中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当代史。主要研究范围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民主运动、就业、民工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探讨。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在多种法文和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20史记90年代初,出任在香港成立并由法国政府资助的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杂志《神州展望》法语版及英语版。
目录
引言 几个词语的诠释 运动提出的几个问题 研究的资料来源 直接的资料来源 间接的资料来源 第一部分 动机  第章 意识形态动机  培养革命接班人  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  缩小“三大差别”  第二章 政治动机  降伏  加强毛泽东的“魅力领袖”式威权  第三章 社会经济动机  积极的动机:发展农村及边疆地区  消极的动机:解决城市就业及人口过剩的问题 第二部分 上山下乡运动的始与终:下放知青政策的演变  第四章 掌管实务的领导与意识形态领袖:前奏(1955~1966)与插曲(1966~1968)  低调的开端  “大跃进”失败后的加速进行  制度化及长期计划化  矛盾及保留态度  “文化大革命”:下乡中断与自发回城潮  第五章 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968~1976  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大军出发了:1968~1969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运动的重整及重新发动:1973~1976  第六章 末日的必然来临:1977~1980  1977:华国锋无能为力的继承愿望  1978:从犹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确定 1978年底~1979年底:群众的抵制与政府的坚持 1980:运动终结 1979~1980:回城及就业问题 恢复高考:部分知青的救命稻草  第七章 上山下乡运动阴影下的20世纪80年代  知青办销声匿迹与经费清理问题  将“留在沙滩上的小虾”安顿在当地  再来一次下乡运动?  如何计算插队知青的工龄 第三部分 上山下乡生活实录  第八章 沉重的启程  动员工作  选择下乡地点  载歌载舞伴以哭天抹泪的启程  第九章 物质困难及精神困顿  难以适应农村生活条件  难以融入农村社会  群组的社会身份及认同问题  个人的发展与前途问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