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

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

  • 字数: 304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编者:杨关林
  • 商品条码: 97871172514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关林主编的《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对脾脏象 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古今医家关于脾脏象理论的 主要学术思想与特点,归纳总结中医脾脏象的理论源 流,阐述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国医大师对脾 脏象理论的运用着手,阐述脾脏象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为中医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起到鉴古知今的作用,并以时代为主线,以名医 名家为立足点,以“从脾论治”相关疾病的医案为切 入点,精选了“从脾论治”相关疾病的经典医案,对 “从脾论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典型案例进 行剖析,为“从脾论治”相关疾病提供临床诊疗思路 。本书力求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医脏象理论的独特优势 ,完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提高中医维护健康、 养生防病的水平。本书为“‘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 心绞痛‘从脾论治’疗效机制及规律研究”的前期理 论研究成果,随着科学发展以及课题团队对脾脏象理 论进一步地研究,本书的内容将在再版时进行修订与 补充。
作者简介
杨关林,1962年生,医学硕士,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血脉病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参与“973”“863”“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等计划20余项。主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多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辽宁省领军人才等称号。系辽宁省后备院士。
目录
第一章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源流与形成 第一节 中医脾脏象理论起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历史背景对脾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背景对脾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三、科学背景对《内经》脾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脾脏象理论哲学基础 一、儒家思想 二、道家思想 三、墨家思想 四、兵家思想 五、佛学思想 第三节 脾脏象理论的初步确立 一、脾脏象理论导源 二、脾脏象理论辨证论治的确立 第四节 脾脏象理论的系统论分析 一、整体性原则与相互联系性原则 二、有序性原则 三、自组织原则 四、层次性原则 五、动态性原则 第二章 脾脏象理论的丰富与刨新 第一节 晋唐时期的证候研究与病症规范 一、巢元方开拓从证候角度研究脾 二、孙思邈首分脾胃虚实证治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与创新实践 一、钱乙强调调治脾胃的重要性 二、张元素创制脏腑寒热虚实理论体系 三、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 四、朱丹溪提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治则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研究深入与后天之本共识 一、薛己提出“人以脾胃为本”,首创“脾统血” 二、张景岳提出“五脏之邪,皆通脾胃”理论 三、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 四、黄元御主张“中气之治” 五、缪希雍提出脾阴理论 六、叶天士阐发脾胃之阴的作用及其证治 七、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尤重中焦脾胃 八、张锡纯创新淡养脾理论 第三章 脾脏象理论的基本规范 第一节 脾脏的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统血 第二节 脾脏的生理特性 一、脾主升清 二、脾喜燥恶湿 三、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四、脾主困 五、其他特性 第三节 脾脏与形、窍、液、时的关系 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