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代中国科学史的方法论研究

当代中国科学史的方法论研究

  • 字数: 26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郝新鸿
  • 商品条码: 97875201142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2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郝新鸿著的这本《当代中国科学史的方法论研究 》以科学史、科学哲学、STS及其新近发展为学术背 景,以当代中国科学史的方法论研究为指向,对中国 科学史的研究现实,特别是以李约瑟为代表的理性重 建和以席文为代表的社会学重构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进行分析与反思,并聚焦于“后李约瑟时代”实证主 义科学观逐渐淡出的现状,对社会建构论框架下的社 会学、女性主义、人类学等研究路径进行分析与审视 ,剖析了当下文化相对主义科学观的方法论根源、理 论困境和现实危害。在此基础上,从中国自身的科学 传统出发,借鉴国际STS后人类主义科学观的实践生 成论思想和史学立场,力图寻求能真正把握中国科学 的实践内涵与历史发展的方法论路径,以期超越内史 和外史、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等二元论的认识论 框架,由科学史研究的方法论自觉,达到中国传统科 学现代重建的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郝新鸿(1976~),理学学十、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现为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研究。近年来聚焦于科学史方法论的相关研究,获 、中国博士后等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在《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专业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研究成果获南京大学、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奖励。曾赴悉尼大学哲学与历史研究学院访学,师从STS代表人物Warwick Anderson教授;受邀参加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13th ICHSEA,2011)、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2nd ICHS,2015)、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2013、2014)、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2016)、全同科学哲学学术会议(2017)等国内外学术会议,相关发言受到好评。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思路与结构 四 对相关理论的说明 第一章 李约瑟对科学史的理性重建 第一节 西方科学史的理性重建 一 规范编史学研究纲领 二 科学合理性的编史学 三 科学史的理性重建 四 科学社会学的史学实践 第二节 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史的理性重建 一 “李约瑟问题”与SCC 二 “显影”理性:内在主义重建 三 寻找“病因”:社会学的外部辩护 第三节 李约瑟的科学史方法论 一 内外史的全面结合 二 普遍主义的一元科学观 三 欧洲中心论的再确认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席文对科学史的社会学重构 第一节 李约瑟之后的反思与转变 一 西方学者对李约瑟的批判 二 编史学立场的重要转变 第二节 西方科学史的社会学重构 一 SSK的编史学主张 二 科学史及其社会学重构 三 社会建构主义的史学困境 第三节 席文对中国科学史的社会学重构 一 “文化整体”的社会建构论取向 二 利益导向下的古代研究者 三 中国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李约瑟时代:文化相对主义科学观 第一节 科学史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 一 科学史中的“地方性路径” 二 多元文化的科学史观 三 人类学方法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 四 女性主义视角对中医的研究 五 后殖民主义视角对中国技术史的研究 第二节 文化相对主义的史学困境 一 外史对内史的取代 二 科学成为“文化傀儡” 三 对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解构 四 陷入封闭的文化单元 第三节 文化相对主义科学观的现实影响 一 社会建构论在全球造成的危害 二 热潮中自觉性反思的必要性 三 警惕新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