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精)/文治堂

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精)/文治堂

  • 字数: 266
  • 出版社: 上海交大
  • 作者: 黄勇
  • 商品条码: 97873131842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古今中西激荡的全球—地域化时代中,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应该如何相处?黄勇著的《道德铜律与仁 的可能性(精)》就此提出“道德铜律”的伦理原则 。传统儒家伦理为全世界的文明提供了这样的伦理资 源——我们不仅要关心自我外在的利益,而且也关心 自我的内在美德,即“为己之学”,此外,儒家伦理 也关心他人的福乐康宁,使他人具有仁义礼智,即“ 为人之学”,即为己和为人的合二为一。
作者简介
黄勇,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神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美国宗教学会儒学传统组共同主任。曾任美国宾州库兹城大学哲学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宋明儒学讨论班共同主任,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创办并主编英文学术刊物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和学术丛书 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除在有关学术刊物和文集中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各七十余篇外,还出版英文专著Religious Goodness and Political Rightness, Confucius 和 Why Be Moral以及中文著作《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和《全球化时代的政治》。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道德铜律作为全球伦理原则:以儒家和道家为资源 第一节 道德金律的问题 第二节 道德铜律:资源和长处 第三节 对批评的回应 第二章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第一节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第二节 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之必要性 第三节 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之可能性 第三章 理解他者———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 第一节 宗教研究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之争 第二节 宗教理解与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 第三节 宗教理解的可能性 第四章 儒家伦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百科全书》若干文章评论 第一节 美德伦理 第二节 道德知识 第三节 道德底形而上学 第四节 金律 第五章 罗蒂的进步与儒家的真理 第一节 罗蒂的儒家真理之一:扩展自我的范围 第二节 罗蒂的儒家真理之二:情感的进步 第三节 孔子与罗蒂的争论之一:差异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第四节 孔子与罗蒂的争论之二:道德的形而上学 第六章 儒家的道德知识论:王阳明的良知说 第一节 良知不同于知识 第二节 庸圣之别的起源 第三节 王阳明良知说辩难 第七章 王阳明在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间:良知(体知)=(信念+欲望)≠怪物 第一节 体知:体之以心之知 第二节 体知:体之于身之知 第三节 体知:信念+欲望≠怪物 第八章 美德伦理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回答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 第二节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一层面 第三节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问题 第四节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朱熹的儒家回答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