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迁徙与重构(中国舆论场研究二十年)

迁徙与重构(中国舆论场研究二十年)

  • 字数: 366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编者:张淑华
  • 商品条码: 97875201114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3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淑华主编的《迁徙与重构(中国舆论场研究二 十年)》是对舆论场研究二十年(1998-20176)成果 的汇编,希望以此对我国舆论场研究进行总结和凝练 。本书挑选了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具有代表性的 成果40余篇,内容从记录变迁、撷摘成果、梳理和总 结问题与成绩,到对整个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宏观描 述,力求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意。这是一项尚无人从 事的工作,也是当下互联网语境下舆论生态多元竞争 下的一项重要工作,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淑华,河南新密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0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0-201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 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学术著作《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一部分 分散表达与凝聚共识:前十年成果撷集 (1998)增强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1999)“病理标本”与舆论场——写作《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的感想 (2000)舆论场效应的利用及调适 (2001)电视谈话节目如何营造舆论场 (2003)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对“三贴近”本质和核心的思考 (2004)寻求“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最大重合度 (2005)《决策》栏目对“舆论场”的借鉴 (2006)新闻报道要对公众舆论进行导航——关于把“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的思考 (2007)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 第二部分 新媒体热词与研究热点:新语境下的五年 (2009)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场” (2010)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 (2011)虚拟舆论场:政府怎样发挥主场优势 (2011)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 (2011)人民网评之一: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二:为“网络问政”喝彩——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三:对话“意见领袖”——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人民网评之四: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1)人民网评之五:网民、人民和公民——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 (2011)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 (2012)从“威权舆论”到“权威舆论”——“微时代”主流舆论的解构与重振 (2012)@人民日报:对接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 (2012)“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 (2012)求解“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自媒体时代党报创新实践的“集体性自觉” (2012)2012年新媒体热词 第三部分 理论思辨与实践总结:最近五年成果汇集 (2013)“两个舆论场”若干歧义的破解 (2013)论具有中国特色舆论场之构建 (2013)“穿越”在两个舆论场 (2013)主流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 (2013)以议题设置推动“两个舆论场”共振——以《南方日报》九论九策报道为例 (2014)集合传播权与谦抑性原则——解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 (2014)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看两个舆论场的打通 (2014)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 (2014)打通两个舆论场,传统媒体能有所作为 (2014)在舆论场的融合中重新发现社会 (2014)如何塑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 (2015)2014年:两个舆论场共识度明显提高 (2015)微信时代民间舆论场的建构与舆论引导策略——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过程为例 (2015)后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 (2015)我国“两个舆论场”研究现状之述评——基于2003-2014期刊论文的分析 (2016)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范式的新思考 (2016)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原理 (2016)论潜在舆论和潜在舆论场及其引导 (2016)舆论场结构演化论 (2016)社会化传播背景下舆论场的重构 (2017)2016年网络舆论场观察 (2017)在全媒体舆论场构筑我们的“主流叙述”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