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亚儒学问题新探

东亚儒学问题新探

  • 字数: 36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吴震
  • 商品条码: 97873012892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6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近二十余年来,儒学研究已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向 ,开辟出“东亚儒学”这一新研究领域。吴震著的《 东亚儒学问题新探》紧扣“儒学”“东亚”“日本化 ”这三个关键词,对东亚儒学、日本儒学以及儒学日 本化等历史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东亚”问 题的讨论,对“东亚”“东亚儒学”概念的发生历史 以及演变历程,乃至晚近“东亚”论述中的复杂面向 ,进行了全面仔细的介绍和探讨,反映了最前沿的发 展成果以及作者的独到见解。第二部分深入德川日本 儒学的历史内部,对“儒学日本化”具有典型意义的 徂徕学、仁斋学的思想展开了富有创见的研究,同时 ,对日本独特的心学思想——石门心学及其讲学运动 中的“中国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考察,这些研 究既吸收了日本学界已有的成果,又具有中国学者的 比较视野。第三部分是对现代以来日本学界有关“日 本性”问题的探讨,主要着眼于丸山后期的日本文化 研究,在充分肯定丸山有关“日本性”问题的思考具 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同时,反思了丸山后期提出的“古 层原型”论(又称“执拗低音”论)的史学观点。
作者简介
吴震,男,江苏丹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会理事、日本东洋大学国际哲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源了圆国际学会理事;曾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COE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等职。出版专著:《阳明后学研究》、《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罗汝芳评传》、《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19世纪末以来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待出);主编《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编译:《朱熹(家礼)实证研究——附宋版(家礼)校勘本》(吾妻重二著);编校整理:《王畿集》等。
目录
序 自序 代前言:关于东亚儒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 “东亚”一词的由来 二 近代中国语境中的“东亚” 三 近年来“东亚儒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四 关于“何以可能”与“何以必要”的问题 五 小结 第一篇 东亚儒学问题省思 第一章 东亚儒学刍议——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为核心 引言 一 问题由来:何谓“东亚儒学” 二 一场没有交锋的论战:何谓“东亚” 三 17世纪以后东亚文化差异巨大论 四 儒学日本化与日本特殊论 五 日本儒学中的普遍与特殊 六 余论 第二章 试说“东亚儒学”何以必要——从子安宣邦、黄俊杰的相关论述说起 一 子安宣邦:建构“作为方法的东亚” 二 黄俊杰:文化多元视域中的东亚儒学 三 小结:从四个方面谈东亚儒学何以必要 第二篇 德川日本的儒学重建 第三章 道的“去形上化”——日本徂徕学建构政治化儒学的一项尝试 引言 “海内第一流人物” 一 问题由来:近代性与日本化 二 道的“去形上化”与政治化 三 道的非道德化 四 道的历史性与普遍性 五 小结 第四章 以古言征古义——德川儒者荻生徂徕经典诠释方法论初探 一 古文辞学的发现 二 以汉语会汉语 三 以古言征古义 四 小结 第五章 德川日本徂徕学的礼仪制度重建 一 “礼”是先王之“准据” 二 “礼”的现实化问题 三 “行礼”的人情基础 四 小结 第六章 17世纪德川儒学“反朱子学”的案例考察——从伊藤仁斋“仁学”“道论”思想建构来看 引言 朱子学的日本命运 上篇 仁学 下篇 道论 余论:德川儒者“反朱子学”的几点省察 第三篇 日本心学与儒学日本化 第七章 德川日本心学运动中的中国因素——兼谈“儒学日本化” 引言 东亚地区的两种心学 一 心学:从中国到日本 二 梅岩心学的思想特质 三 石门心学的讲学运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