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精)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精)

  • 字数: 204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李红涛//黄顺铭
  • 商品条码: 978730025204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2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 南京大屠杀)(精)》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 的著作。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 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 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 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 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 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 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 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 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 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作者简介
黄顺铭(1973-),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会学等。 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一、记忆的重量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七、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五、谁在说话? 六、结语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一、引言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三、研究方法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六、结语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四、构筑公祭空间 五、“生产”纪念公众 六、结语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一、引言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五、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三、进一步的研究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