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

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

  • 字数: 724
  • 出版社: 福建教育
  • 作者: 杨乃乔|总主编:杨乃乔
  • 商品条码: 97875334724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30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乃乔著的《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是很 有深度和创见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针对中国诗学和 西方诗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作者从“经”入手 分析研究中国的古代诗学,又从中国哲学的源头儒家 与道家方面来观察,并用“内儒外道”的概念分析中 国诗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儒道的之间的悖立与整合。同 时作者又从“逻各斯”入手分析西方诗学渊源,对西 方诗学的特质进行理论剖析。
作者简介
杨乃乔,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去香港、美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韩国、台湾、德国等地高校讲学与访学。专著:《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学苑出版社),《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复旦大学出版社)。教材.《比较文学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被 选为研究生指定教材,2004年获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奖,2006年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商务印书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华诞纪念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上下集,复旦大学出版社),《比较诗学读本》(中国卷与西方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中西书局),《比较经学:中国经学诠释传统与西方诠释学传统的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儒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 语言家园的建构 第一节 语言作为生命主体栖居与生存的家园 第二节 在语言的家园中规避死亡和追寻永恒 第三节 把语言的家园建构在经学的经典文本上 第二章 “经”的本体论释义与儒家诗学的终极范畴 第一节 经学:规定中国古典诗学生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经”的终极意义与“经纬天地”的本体统摄力量 第三节 “经”从实物名词向动词和抽象名词的转型 第四节 “经”是一个隐蔽在道德伦理说教下的本体范畴 第五节 “经”:一个恒定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真理 第三章 儒家诗学崇尚的 “立言”与经典文本的建构 第一节 “经”:儒家诗学安身立命的语言家园——经典文本 第二节 刘歆:“经,元一以统始”与许慎:“文者物象之本” 第三节 孔子删“六经”与诗学批评话语权力的争夺 第四节 儒家诗学的内在批评精神:经中心主义 第四章 道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语言家园的‘‘颠覆” 第一节 中心与边缘:儒道诗学栖居的两种文化状态 第二节 儒道诗学之间的悖立是两种本体论意识的冲突 第五章 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逻各斯中心主义 第一节 胡塞尔、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对“逻各斯”的重新发现 第二节 “逻各斯”:西方诗学文化传统的无形契约 第三节 “逻各斯”:西方诗学文化传统的话语权力 第四节 形而上学在西方诗学文化传统中划分的等级序列 第六章 从语言切向本体: “道”与“逻各斯”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困惑:“经”与“道”,何者设定 了一个“中心”? 第二节 “思”与“言”:张隆溪关于“道”与“逻各斯”二 重意义的提出 第三节 “道”在中国古典诗学语境下三个层面的基本涵义 第四节 “道”:直觉与“诗”的摇篮,理性与“思”的墓地 第五节 “道”(Tao)不是“道”(speaking),“道”是一种 无言的沉默 第六节 “道”是一个敞开的本体,“逻各斯”是一个遮蔽的本体 第七章 从本体切回语言: “经”与“逻各斯” 第一节 经中心主义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第二节 “逻各斯”是西方诗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终极语音 第三节 西方诗学的写音语境与中国诗学的写意语境 第四节 汉字是游离于语音之外以书写使意义出场的符号系统 …… 第八章 颠倒的形而上学等级序列与西方的解构策略在中国汉语语境 下的使命 第九章 道家诗学崇尚的“立意”与经典文本的“解构” 第十章 “立言”与“立意”:在冲突与悖立下延伸的两种诗学 批评方法 第十一章 儒道诗学在“言”与“意”之悖立中走向整合的 学术文化背景 第十二章 偏见与误读:诗学诠释学的哲学反思 第十三章 “内儒外道”人格形成的文化景观与破坏性误读、 创造性 误读的肇事 第十四章 视域的融合与意义的让位:在误读中走向自觉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