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司法裁判的合理可接受性/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论丛书

司法裁判的合理可接受性/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论丛书

  • 字数: 264
  • 出版社: 中国政法
  • 作者: 陈绍松|总主编:张斌峰
  • 商品条码: 978756207871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1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裁判的可接受性问题,首先表现为一个法社会学 的问题,可能通过法文化的研究得以解答。陈绍松著 的《司法裁判的合理可接受性》的研究也会旁涉裁判 可接受性的社会事实性面向,但本书的立意是从法律 方法的路径,遵循分析实证的方法,从可接受性问题 在法律推理中的产生,相对于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立 论。基于法律不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力图说明可接受 性理论应当基于法律规范体系的制度视角得以证成和 实现的观点。结合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司法制度体 制,尝试对裁判合理可接受性的标准进行建构,并在 这种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这一标准可能面临的制 度难题。
作者简介
陈绍松,贵州省石阡县人,2011年9月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理论法学专业博士学历,2014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贵州商学院马列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法律方法和法学教育。在《政法论丛》《东岳论丛》等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总序 内容摘要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概念限定 一、选题的缘起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裁判可接受性研究现状述评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法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 三、写作思路 第一章 司法裁判的合理可接受性及理论渊源 第一节 司法裁判合理可接受性的理论渊源 一、裁判可接受性的理论来源 二、裁判合理可接受性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司法裁判的合理可接受性 一、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的产生 二、司法裁判的合理可接受性 第二章 司法裁判的主体规范和功能发挥 第一节 司法裁判主体——法院和法官 一、法院的权威和司法独立 二、法官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第二节 司法裁判的功能 一、司法裁判的双重功能 二、诉求与裁判的功能错置 第三章 司法裁判的法规范探究 第一节 法的稳定与变革 一、法的稳定与变革悖论 二、司法裁判与法变革 第二节 审理和裁决的分离 一、审裁分离的制度事实 二、审理——制度对事实获得的限制 三、裁决——司法公正的规范难题 第三节 法适用的规范分离 一、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分离 二、个案的裁判裂隙 三、程序规范和实体规范的分离 第四章 司法裁判的论证与接受 第一节 裁判证成与接受 一、法律论证的基本观点——证成=接受 二、“证成:接受”的困境 三、民意的指向与论证的软弱 第二节 法律修辞论证与裁判接受 一、法律修辞的有效性:从可接受性到合理可接受性 二、司法判决合理可接受性的实现 三、案件事实、规范的修辞和合理可接受性及其实现 第五章 司法裁判合理可接受性标准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标准的内容指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