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 字数: 20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培林
  • 商品条码: 9787509758489
  • 版次: 1
  • 开本: 20开
  • 页数: 298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后,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引起巨 大反响。这个决定释放出强烈信号,表达了中国继续 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李培林著的这本《社会 改革与社会治理》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经验调 查,对中国社会所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判断,分析 了该阶段的具体任务,并对社会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 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
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长期从事社会发展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是较早提出中国社会转型理论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村落的终结》《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和谐社会十讲》《当代中国民生》《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李培林自选集》《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就业与制度变迁》《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现代西方社会的观念变革》等。
目录
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经济社会重大 举措(代前言) 上篇 社会巨变与新成长阶段 第一章 社会巨变与新成长阶段 一 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二 社会发生巨大变迁 三 中国进入新成长阶段 四 新成长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城镇化道路及战略选择 一 我国城镇化的阶段、特点和作用 二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 三 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大众消费阶段的到来 一 什么是大众消费阶段 二 发展阶段特征的重大变化 三 大众消费阶段的到来 第四章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 一 中国经验和“东方现代化”问题 二 影响中国经济成长和社会运行的四种力量 三 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特征 第五章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 二 新发展阶段的特点 三 中国经验对世界现代化的启示 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一 改革开放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 二 社会政策变化的基本内容 三 社会政策选择的走向和思路 中篇 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 第七章 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改革 一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特点 二 加快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 加快推进社会改革的核心议题 四 加快推进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 改善民生是社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八章 民生建设与社会改革 一 社会改革要与民生建设相结合 二 就业、教育与社会改革 三 收入分配与社会改革 四 社会保障与社会改革 五 医疗健康与社会改革 六 社区建设与社会改革 第九章 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农民富裕 一 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二 农民普遍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三 如何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 四 让农民的住宅进入市场 第十章 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一 小城镇成为大问题的历史背景 二 小城镇发展成为大战略 三 小城镇发展遇到新问题 四 促进小城镇发展依然是项大政策 下篇 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一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 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 社会巨变对社会治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三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 第十二章 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 一 超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 二 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历史背景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体制发生的变化 四 现代社会的组织架构 五 我国社会组织体系发展框架设想 第十三章 社会治理的若干重要议题 一 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 高度关注失业问题的治理 三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 加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治理 五 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 代结语 社会调查和问题意识 一 社会调查的若干发现 二 若干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