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

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

  • 字数: 250
  •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
  • 作者: 兰宇冬
  • 商品条码: 97875503065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4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归纳当时描写自然山水 的文学 经验,并探讨了外在自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物色 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就是在此基 础上以“物色观”来概括中古时代玄学与佛学交融而 形成的 “心”“物”关系。本文注重把握中古时代对于“外 在世界” 和“自我”哲学思考的思想线索,揭示“物色观”形 成原因及 过程,并进而分析谢灵运、宗炳“山水艺术”的出现 及其美学 特征。 兰宇冬的《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分 为五个部分:绪论、正文三章和总结。绪论包括本 文的理论基础及整体构思、论文题目的阐释、相关研 究成果的 总结、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 第一章分别对《诗经》、先秦诸子、屈赋、汉代 文学进行 考察,以分析先秦两汉文学中体现的自然意识和自我 认知,并 将此作为与中古时代思想、文学进行比较的基础。 第二章“魏晋文学——从抒情到感悟”,首先从 现象上 把握魏晋文学从抒情向感悟发展的过程,以陆机为肇 端分析其 文学思想中体现出的从“感物”向“感悟”的转折; 然后就魏 晋玄学从王弼到郭象的发展揭示魏晋文学变化的原因 。在这个 过程中始终贯穿对具体文学作品内在思路的解析,以 把握其中 “心物关系”的变化。由本章而揭示出“自然物象” 在魏晋文 学中因为“时间”这一因素而如何成为关注的对象, 并进而在 魏晋玄学中定型为“观化”的对象。 第三章“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及‘物色山水’之诞 生”,分 为六节,第一节对安世高译经之“五阴”说与荀子“ 缘天官” 之词汇进行对比考察,以此把握佛教初传时佛学对中 国思想的 改造和渗透;第二节以支遁为核心从现象上揭示东晋 时佛学进 入中国思想的历史契机:第三节从僧肇对“六家七宗 ”的批判 及慧远的佛学理论分析玄佛交融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 结成;第 四节把握谢灵运山水诗中包含的因玄佛交融而形成的 “物色山 水”之美学特征;第五节则通过对“色”字诸义的语 源学考 察,分析佛教译经如何通过概念而渗入到思想的层面 ,进而文 人又对之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形成南朝诗歌中“色空 ”观照下 的美学特征;最后一节讨论玄佛思想流变过程对山水 画理论与 创作的影响。 总结部分总和各章的观点作贯通的分析,并寻求 与当时若 干理论的互证。
目录
中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本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节 释题 第一章 作为比较的先秦两汉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 第一节 诗经:比兴的自然 一、原始崇拜的对象 二、生活的环境 三、比兴的喻指 第二节 轴心时代对源头的探求 第三节 楚辞:游走的抒情 第四节 汉代的征服之心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魏晋文学一从抒情到感悟 第一节 汉末古诗:抒情之肇端 第二节 魏晋诗歌的流变 一、时间主题的延续和演变 二、主体从抒情到玄思 三、感物交融向“悟”的过渡 第三节 玄学命题一以人与物的存在关系为核心的思辨 一、王弼之“无” 二、郭象之“化” 第四节 从玄学思潮分析魏晋文学之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及“物色山水”之诞生 第一节 佛教理论的最初渗透 第二节 佛教理论深入探讨的契机和背景 第三节 玄学与佛学的交融 第四节 谢灵运笔下的物色山水 第五节 从“色”之义变迁看“色空观”对诗境形成的影响 第六节 绘画:从人物到山水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