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

  • 字数: 536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美)拉尔夫·弗里德曼|译者:周晓阳//
  • 商品条码: 978756751381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45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里尔克,作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传记或许来得有些迟了;幸好,诗人的价值是 永恒的,对他和他的诗歌的关注与解读,早些或晚些 ,对整个人类生存史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以丰富详实的史料、 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克的人生线索和作品里程展 开深度溯源与细腻描写,呈现了诗人在“生活的古老 敌意”中逆水而行、孤独地辨认生命本质的坎坷一生 ,凸显了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对生与死乃至整个宇宙秩 序的思考与呼告。 在里尔克的诸多传记中,身为德语文学研究者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拉尔夫弗里德曼的这本《里尔克-- 一个诗人(精)》,态度谨严、冷静公允,精确切入里 尔克诗作与小说的思想内核,将里尔克生平与著作紧 密结合,其准确性与可读性兼而有之,对里尔克的理 解与诠释更是令人叹服。
作者简介
拉尔夫 弗里德曼,1920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除《里尔克:一个诗人》外,他还撰写了《赫尔曼黑塞传》,此两部传记在西方广受好评,为他在全世界赢得极大声誉。
精彩导读
“诗人有回忆还不够,”赖纳玛丽亚里尔克笔下 的主人公,年轻诗人马尔特劳里斯布里格(此君亦可 视作里尔克的化身)有言。“你还得能忘掉它们。” 他的创造者遵循的正是这一信条:记下、储存住一则 则生命体验,然后在冷酷的献祭中将之一笔勾销。 不难想象此番评论所适用的背景:巴黎左岸一间 昏暗小屋里,煤油灯摇曳不定,桌上椅上文件堆积如 山,从中抽出的某张纸片上,诗人之笔正刮擦而过; 或者,是那么多次在国家图书馆里:寂静无声中清清 嗓子、沉吟踱步;或者是数年后罗马一间小屋里,或 再迟些,残夏瑞典的一棵山毛榉树下。 直到人生尽头,诗人终于悟出,真正的生命必然 仅在内心潜藏,随时准备破茧成蝶。《悲歌之七》有 言: 世界别无它在,吾爱,只在我们内心。我们的 生命变化而流逝。外界 日益萎缩 这些诗句写于他短暂一生的最后阶段。瑞士,群 山环绕的一座高塔中,一个比实际年龄看起来更为苍 老的人,在一张站立式书桌前奋笔疾书。而回忆,一 经涌现,旋即被挪用,被他技巧高超地加以重新塑形 。 2. 诗人的一生始于布拉格。 他在19世纪最后15年间度过年少时光,那时伏尔 塔瓦河沿岸伫立的建筑依旧辉煌如昨。河面映射着众 多咖啡馆和剧院的煌煌灯火,古砖上的灰泥尚未剥落 。布拉格城堡俯瞰城市,高墙威严高耸,一派帝王气 概。 瓦茨拉夫广场,或者按照这个双语城市的德语叫 法,“温策尔广场”,巨大无比,绿树环绕,一条繁 忙大道从国家博物馆宽大的台阶一路通往市中心。里 尔克的童年时代便围绕着这片地域展开。如今车轮隆 隆的货车和马车早已被汽车和卡车取而代之,古老的 格局却鲜有改变,令人恍然觉得时光冻结、当下永恒 。今天的访问者如果从博物馆附近的地铁站走出,踏 上年轻的里尔克生活过的那些街道,他会看到一幕即 便在今天也足以令他梦回遥远的1870年代的景象。里 尔克出生的街道——琴德里斯卡路,又名“海因里希 路”——蜿蜒穿过模样疲惫的建筑物群,古旧的大楼 尽管前面都开了新型店铺,却仍洋溢着19世纪风貌。 海因里希路19号就是儿时里尔克同父母住过的出 租公寓(该建筑已遭拆除,原址上建了一所银行), 几码开外,大街拓展为一片广场,其上伫立着一扇大 门,后头有一座教堂,与保存完好的神父寓所比邻而 立,这就是所谓的琴德里斯卡大教堂,也叫圣海因里 希大教堂。教堂大而宽敞,有圆形中庭,以及一个粗 短尖塔,塔和大门同为黄色砂岩质地。这里就是里尔 克受洗的地方,也是他幼年时,母亲做祈祷之处。 小里尔克的周遭环境在许多重要意义上,影响了 诗人日后的思想构造。海因里希路19号对面是赫伦路 ——又名潘斯卡路——里尔克母亲的娘家曾在此拥有 一幢大宅,母亲就成长于斯。这幢建筑也已拆毁,原 址上建了银行,不过从周边的装饰结构上,我们仍可 以辨识出它昔日的惊人雅致。里尔克从父母的公寓窗 口往外看去,必然会惊愕于自己的小家与街角这幢大 宅之间的强烈反差,想必也会忧心自己或许并不怎么 属于后者。因此,还在孩提时代,里尔克就已生活在 两个近在咫尺却天差地别的世界:普通人的海因里希 路和“贵族之街”赫伦路,或者说琴德里斯卡路和潘 斯卡路。它们决定了他的生活,乃至他的作品的脉络 格局。 布拉格是奥匈帝国重镇,各阶层、语言和种族云 集:捷克人、德国人、犹太人。德语是奥地利统治精 英、军官和专业人士的语言。也是大量德国人和说德 语的犹太人的母语,这些人共同构建了此地活跃而不 乏矛盾的文化。 布拉格和波西米亚在奥匈帝国的复杂历史导致了 颇多冲突,与那种德国少数派统管社会和经济生活, 捷克多数派遭歧视并被频频打发到较低社会地位的殖 民城市里的情景类似。不过,在里尔克的童年时代, 捷克知识分子的声音已经日益强大,在卡尔-斐迪南 大学成立了一个捷克自治部之后尤其如此,它促进了 本土专业人士阶层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优秀艺术家 们更是培植出一种丰厚的文学和文化传统。P5-7
目录
“真实的和扮演的感情”:《里尔克:一个诗人》序 致谢 上编 年轻的诗人 第一部分 诗人的诞生 第1章 缘起 第2章 早年的履历 第3章 年轻的作家 第二部分 诗人的觉醒 第4章 慕尼黑的新天地 第5章 情人的学徒 第6章 变化:来自俄国的经验 第三部分 突破 第7章 离开:两位白衣女子 第8章 穿过伊甸园 第9章 悲哀之争:雕像中的痛楚 第四部分 寻找和更新 第10章 重获缪斯 第11章 写完组诗 第12章 返回以及被逐 下编 大师 第五部分 彻底的修订 第13章 朝向一种新风格 第14章 死亡和浪子 第15章 马尔特:通向天国之路 第16章 天使和情人:早期《哀歌》 第六部分 内心图景 第17章 诗人皈依 第18章 梦想心灵之约 第19章 欧洲牢笼 第20章 从流离到混乱 第七部分 俄尔甫斯的魔力 第21章 优遇中的逃亡 第22章 爱的狂想和诗的语言 第23章 俄尔甫斯再生:后期《哀歌》 第24章 成为另一个人:打开法国的窗口 第25章 最后的哀歌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