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

  • 字数: 24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张磊
  • 商品条码: 97875097496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4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介绍: 人们每天同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打 交道,同它们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通过自己的观念 、思维反映它们,认识它们。科学课程是学校教育帮 助学生建立并完成这些认识的重要手段,因而,科学 课程设计不能不关注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并接受认 识论的指导。 认识是对客体的永恒的、没有止境的接近,以达 到对客体愈益精确的反映。认识论的任务是要揭示认 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这一过程借以实现的结构、形 式和规律,揭示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不断地达到 一致的辩证的途径和逻辑。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作者张磊。
作者简介
张磊,1964年生。山东聊城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厉害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已在该领域出版著作1部,参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在《当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引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一)基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观察 (二)着眼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三)课程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 理论及实践基础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探索 (三)基本共识 (四)存在问题 三 立场确立 (一)基于“理性”的认识 (二)“两种文化”的融合 (三)论证及解决问题 四 基本概念界定和框架结构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框架结构 第一章 科学课程的性质 一 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 (一)人是文化的存在 (二)科学的起源 (三)科学发展的文化过程性 二 科学课程的文化属性 (一)科学课程作为文化的重要方面 (二)科学课程对文化的传承 三 科学课程的价值诉求 (一)国际上科学课程的目标定位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定位 第二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基础 一 认识论作为科学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 (一)以认识论为基础设计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二)认识论对科学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 二 实证主义对传统科学课程设计的制约 (一)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 (二)实证主义的影响 三 可检验性作为新的认识论基础 (一)可检验性思想的确立 (二)可检验性给予科学课程设计的启示 第三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历史考察 一 西方科学课程设计简要回顾 (一)西方科学课程形成的思想基础 (二)西方科学课程的形成 二 我国科学课程设计简要回顾 (一)我国科学课程形成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课程形成及新课程改革前的发展 三 中西方不同设计思想的历史透视 (一)对待研究方法的态度不同 (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三)课程目的期望上的差别 第四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偏差 一 科学课程观的褊狭 (一)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二)科学课程的科学主义倾向 二 科学课程结构的线性逻辑特征 (一)科学课程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强调 (二)学科基本结构的线性逻辑发展 三 科学课程实施方法的局限 (一)接受式学习方式易使学生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 (二)学科基本结构的发现式学习机制不够清晰 (三)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微观机理不够明确 四 科学课程评价的重结果化倾向 (一)评价依据的唯一性 (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第 五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基本观念 一学科、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一)超越科学主义 (二)课程设计不同理论取向的整合 (三)注重学习者理论取向的课程设计 (四)社会文化需求理论取向的优先性 二 科学课程作为研究假设的课程观 (一)科学课程作为研究假设的含义 (二)对“课程即研究假设”观点的超越 三 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目的观 (一)“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现实可能性 (三)批判性思维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力量 (四)批判性思维指向教育中最终的解放 四 基于观念转变理论的方法论 (一)观念转变理论的基本精神 (二)观念转变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六章 基于问题的科学课程及其设计 一 基于问题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基于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二)基于问题设计的可能性 二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课程结构 (一)科学探索中永恒的变量——问题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动态生成结构 三 科学课程实施方法的探究性特征 (一)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四 科学课程评价的重过程性 (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二)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过程性评价策略 附录 附录1 学生理科课程观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理科课程观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问卷统计 附录4 教师问卷统计 附录5 《PSSC物理内容》 附录6 附录7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