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4卷)(精)/苏联史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4卷)(精)/苏联史

  • 字数: 451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徐天新|主编:郑异凡
  • 商品条码: 97870100953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6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6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4卷)》阐述了苏联史中 一个承上启下阶段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 创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剖析了斯大林体制形成的 历史。本书依据确凿的历史事实,对苏联这段历史作 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注意考察这种体制是在什么 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又是如何发展演进的。评 述斯大林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又利用客 观形势有计划有谋略地推行自己方针政策的错综复杂 进程。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4卷)》依据最新解密的 档案资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工业化和军事工业化、大饥荒、大清洗及其严重后果 ,以及对外政策作了如实的记叙,以丰富的材料说明 斯大林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介绍并评述了各派学 者的观点。本书既抓住这段历史的社会主义基本,又 写出它的时代特色、俄国特色和斯大林的个人特色。 本书由徐天新著。
作者简介
徐天新,1934年生。1954—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共20余人。主持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欧洲统一的思想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略关系研究》。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科研奖、教学优秀奖和教材优秀奖。曾任中国苏联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苏联研究中心理事。 著有《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一书。主编出版了《世界通史·现代卷》、《世界通史·当代卷》、《365天中外名人大事辞典》、《外国历史常识——现代部分》、《欧洲的分与合》、《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表了论文30多篇。
目录
序 主编的话 导言 第一章 斯大林最高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农业全盘集体化 第一节 1929年——大转变的一年 第二节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和对农民的全面打击 第三节 从消灭富农到消灭个体私有农民 第四节 集体农庄制度——控制农民的再版村社 第五节 国营农场的发展 第六节 集体化后的农牧业生产和集体农庄的情况 第二章 国家工业化的实施 第一节 有关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节 行政命令体制的形成 第四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五节 被战争打断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 第一节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斗争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五节 个人崇拜的盛行 第六节 居民的生活状况 第四章 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1936年宪法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和国联盟制 第四节 国家垄断的经济体制 第五节 官方全面控制的文化思想体制 第六节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 第一节 大清洗的准备 第二节 大清洗的前奏 第三节 基洛夫遇刺和对前反对派分子的镇压 第四节 对前反对派领导人的三次公开审判 第五节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打击和镇压 第六节 大清洗的逐渐结束及其严重后果 第六章 对外政策的剧变 第一节 走出孤立,倡导欧洲集体安全 第二节 维护自身安全,反对日德侵略扩张 第三节 外交的转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附录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人物简介 大事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