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

  • 字数: 21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胡虹霞
  • 商品条码: 9787509747551
  • 版次: 1
  • 开本: 20开
  • 页数: 291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由胡虹霞编著。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借用模式研究的理论 和思路,以“梳理、反思、吸收和构建”为主线,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类社会存在的多种公民道 德建设模式中提炼并分析了“城邦本位型”“主体契 约型”“政府主导型”等三种典型模式,借鉴已有公 民道德建设模式的经验,审视我国当前在公民道德建 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尝试提出了“引导—自觉型” 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的构想。
作者简介
胡虹霞,1975年生于湖南安乡。1995~2002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2010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委办局项目及校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合著一部。
目录
序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概说 第一节 公民、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 一 公民与公民道德 二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及价值 三 公民道德建设系统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一 “模式”的一般理解 二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内涵 三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构成要素 四 关于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城邦本位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界定 二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城邦政治伦理思想 二 城邦公民道德生成论 第三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 以斯巴达为例 二 以雅典为例 第四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评价 一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功能 二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局限 第三章 “主体契约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界定 二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以人性恶论为前提的民主政治理论 二 以公民个体为本位的伦理建设思想 第三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 以英国为例 二 以美国为例 第四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评价 一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功能 二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局限 第四章 “政府主导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界定 二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道德文化基础与实施理念 一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道德文化基础 二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实施理念 第三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 以韩国为例 二 以新加坡为例 第四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评价 一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功能 二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局限 第五章 构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引导—自觉型” 第一节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构建语境 一 社会转型与公民道德问题 二 我国现行道德建设模式的困境 三 国外几种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启示 第二节 构建“引导—自觉型”模式的合理性论证 一 合规律性:符合公民道德运行基本规律 二 合现实性:适合当代中国具体国情 三 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思想内涵 二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基本向度 三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主要原则 第四节 建构“引导—自觉型”模式实施途径与方法的思考 一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伦理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垂范作用 三 推动社团组织发展,发挥社会力量的道德建设作用 四 增强道德与个体生存意义关联,激发公民主体的道德需求 五 拓展公民实践领域,发挥公民自我道德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