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造传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首都师范大学史学丛书

创造传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首都师范大学史学丛书

  • 字数: 35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江湄
  • 商品条码: 97875097458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5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导论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与“传统”的创造 概述《创造传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 思想史典范的确立)》的研究主题、基本内容、创新 点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粱启超的“学术”观念及其儒学性格 第二章“事上磨炼”的新道学——五四后梁启超 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 构及其思想意图 第三章“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 进化之因果”论中 的儒、佛思想因素 第四章“齐物”世界中的“学术”“道德”“风 俗”与“政治” 第五章章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 化考论(上)—— 以《春秋》学三变为中心 第六章章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 化考论(下)—— 兼论章太炎“经学”观念及其变化 第七章胡适的“幽灵”——胡适研究与20世纪80 、90年代以来的思 想动态 第八章“具体而微的哥白尼革命”——胡适对中 国学术思想传统的 “冉造” 附录一傅斯年的“中国大历史” 附录二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意识 的变迁与分歧 《创造传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 史典范的确立)》的作者是江湄。
作者简介
女,1987年入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起供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至今,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和教学领域是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史学理论。
目录
各章 内容提要 自序 导论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与“传统”的创造 一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 平视“五四”与“晚清” 三 思想史研究和超越五四的中国新文化 第一章 梁启超的“学术”观念及其儒学性格 一 晚清今文经学对儒家“大学”之道的回归 二 学术、人才、风俗与政治 三 “科学之上不可不更有身心之学以为之原” 四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五 结语 第二章 “事上磨炼”的“新道学” ——五四后梁启超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构及其思想意图 一 引言 二 “日损之道”与“日益之学” 三 梁启超的“新文化运动”方案 四 孔学本意: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宗教 五 回到“晚明”去 六 从戴震、颜李到阳明学 七 余论 第三章 “新史学”之“新”义 ——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 一 以“佛之说因果”明“人群进化之因果” 二 “人类将来之进化当由何途?当以何为归宿?” 三 “回心”之变与“适时”之变 四 “因果之义,晰言之当云因缘果报” 五 结语 第四章 “齐物”世界中的“学术”“道德”“风俗”与“政治” 一 从章 太炎为魏晋士风翻案说起 二 “学术”以“真理”为归趣 三 “学术”与“成德” 四 不以“真谛”坏“俗谛” 五 “分异政俗,无令干位” 六 结语:“齐物”的世界 第五章 章 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上) ——以《春秋》学三变为中心 ——引论 二 《春秋》“义经而体史” 三 孔子诚不制“礼” 四 “疑古”思潮及其对《春秋》《左传》的科学研究 五 孔子的“史识” 六 小结:“六经”是孔子“良史之学” 第六章 章 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下) ——兼论章 太炎“经学”观念及其变化 一 《周易》中的“历史哲学” 二 孔子“删诗之志” 三 孔子“序《书传》” 四 孔子“立于《礼》” 五 取消“经学”的“经学”观念 六 “六经皆史,微有语病” 七 总论 第七章 胡适的“幽灵” ——胡适研究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思想动态 一 五四启蒙运动的“急先锋” 二 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知” 三 从“启蒙先师”到“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四 “反思现代性”境域中的胡适 五 余论:如何超越胡适式“自由主义”及其 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八章 “具体而微的哥白尼革命” ——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传统的“再造” 一引言 二 人本主义和理智主义的“中国根底” 三 宋代新儒学的“主内派”和“主外派” 四 清代的“新经学”与“新理学” 五 从“中国哲学史”到“中古思想史” 六 以“中年的见解”重写“中国古代思想史” 七 超越胡适式“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附录一 傅斯年的“中国大历史” 附录二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变迁与分歧 一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批判:中国现代文化“主体”的 挺立与空心化 二 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保守心态 三 市场化时代的文化价值危机 四 “中国现代性”与“中国文化” 五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认同 六 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提20世纪80年代的关切 ——中国现代文化形态及其主体的重建?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