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扭曲

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扭曲

  • 字数: 170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张磊
  • 商品条码: 978750974812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7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扭曲》通 过建立一个引入资本品生产 不确定性和信贷约束的干中学世 代交叠模型来刻画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经济增 长方式同动员性货币金融体制之间的相互匹 配关系,并由此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 金融扭曲没有阻碍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体 制成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面临突破低收 入贫困陷阱、实现经济起飞的艰巨任务,中 国亟须发展动员性货币金融体制,激励银行 信贷扩张,动员储蓄,对所有合格借款人提 供充分的信贷支持。中国动员性货币金融体 制的核心机制就是由国家提供金融中介免于 破产的隐性担保,信贷利率管制和信贷利率 补贴相配合复制低利率信贷集中性均衡。 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所选择的出口导 向型工业化增长方式获得有效的信贷扩张风 险控制机制。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增长方式 下,中国的增长动力来自外部技术引进推动 的国内要素和资本积累。在这一增长方式 下,由于并不承担技术创新和市场销售的风 险,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产品生 产上,并可通过干中学带来的学习效应逐步 降低。这就造成中国经济风险程度较低,也 为控制国家隐性担保下的信贷扩张风险提供了有利条 件。一方面,在出口导向 型工业化增长方式下,中国较低的经济风险程度意味 着选择投资时机的价值不 大,国家隐性担保下的信贷扩张可以在通过银行提前 清算控制风险的同时,为 迅速投资和生产提供最为便利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 ,发达经济体借助其具有 足够深度和宽度的资本市场,以供给合格储蓄工具方 式,集中承担和处理在技 术创新和市场销售上的更高的风险,并可以为其经常 项目赤字融资。与此相对 应,类似中国这样的后起经济体则通过将各种形式的 流人资本再投资于发达经 济体资本市场,比如美国国债市场,达到转移风险、 抑制信贷过度扩张的目 的。因此,中国借助银行提前清算和流入资本再投资 于美国国债市场两大风险 控制机制,在反周期宏观调控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 配合下,有效控制了动员 性货币金融体制的信贷扩张风险。 正是得益于动员性货币金融体制和出口导向型工 业化增长方式的相互配 合,尽管中国产生了一系列货币金融扭曲,但人均 GDP还是在2003年达到 1000美元,开始步人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功地实现 了经济起飞。然而,包 括劳动力在内的国内要素价格飙升,特别是2008年下 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 发,加剧了中国转变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增长方式的压 力,也造成动员性货币金 融体制风险控制机制面临全面失灵的危险,并对其提 出市场化转型要求。 《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扭曲》的 作者是张磊。
作者简介
张磊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与本书相关的主要论著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非超中性和通货膨胀——兼论中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体制根源》,《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后起经济体为什么选择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世界经济》2010年第9期。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 货币金融扭曲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经 济高增长的障碍 二 文献回顾 三 本书的方法 四 本书内容安排 第二章 模型 一 经济环境 二 经济行为 三 阶段性最优金融发展政策 第三章 经济高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货 币金融扭曲:国际比较和中国 经验 一 政府扶持金融发展的简要国际 比较 二 来自中国的动员性货币金融体制发展 经验 三 中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动员性货币 金融体制面临的挑战 四 小结 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扭曲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增长方式的简要辨析 附录二 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