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分裂的想象/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

分裂的想象/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

  • 字数: 26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杨庆祥|主编:吴义勤
  • 商品条码: 97873012259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9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庆祥所著的《分裂的想象》分为上下编,上编 以文学史研究为主,考察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思潮和 文学事件,以重写文学史、主体论、潘晓讨论为具体 对象,反思80年代文学范式的建构、迁延和扩散;重 新考量新小说、文学性、审美原则等概念的历史起源 和意识形态面向。《分裂的想象》的下编以作家作品 研究为主,涉及路遥、韩少功、残雪、柯云路、张悦 然等经典和非经典作家,跨越80年代和“80后”两个 颇具历史意味的时段,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推演社 会历史如何转化为美学装置,反思文学写作在当下的 困境和可能。
作者简介
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专著《“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与实践》,编著《文学史的潜力》、《重读路遥》等。曾获2011年“中国年度青年批评家奖”。
目录
丛书总序 代序局势中的文学与批评——杨庆祥访谈 上编 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 ——关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 如何理解“重写文学史”的“历史性”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 ——再谈“重写文学史” 如何理解“1980年代文学” “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 ——以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为中心 “读者”与“新小说”之发生 ——以《上海文学》(1985年)为中心 《新小说在1985年》中的小说观念 “选本”与“第三代诗歌”的“经典化” “潘晓讨论”:社会问题与文学叙事 ——兼及“文学”与“社会”的历史性勾连 80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下编 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 ——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 ——重读《人生》 《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 ——兼及对“改革文学”的反思 小屋的恐惧和救赎 ——《山上的小屋》中的历史讲述 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 ——以《山南水北》为讨论起点 “孤独”的社会学和病理学 ——张悦然的《好事近》及“80后”的美学取向 抵抗的“假面” ——关于“韩寒”的一些思考 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几个问题 为了一种更有效的写作 ——2011年短篇小说概述 重返小说写作的“历史现场” 分裂的想象和建构的可能 ——当下中国的文化主体和文化症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