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

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

  • 字数: 253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梁鸿|主编:吴义勤
  • 商品条码: 97873012262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6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梁鸿所著的《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和承载体,河南还保持着农 业文明以来中国最原生态、最纯粹的村庄形式。现当 代的众多河南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对“村庄” 这一“乡土中国”意象进行考察并对中国文化传统形 成进行全方位的再阐释,从中我们能够体悟到中国文 化机制、政治性格、民众性格的基本特点。虽然现代 文明对中国已经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村序”仍以最 基本的形式和活跃的生命力影响、塑造着“中国”这 个庞大的国家和其中的民众。 《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所选择的 五位河南作家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们对“村庄 ”的不同书写和想象也是在以不同方式探讨“乡土中 国”的现代命运。20世纪30年代的师陀在充满“异乡 感”的漂泊之中回到故乡“果园城”,却发现“果园 城”的荒凉和废墟;周大新始终把目光投向他的故乡 南阳,这个“网形盆地”从地理上形成一种封闭性、 完整性,当与现代文明冲突之时,盆地里的人生是如 此溃败,但又显示出它的朴素的高贵;刘震云看到“ 我故乡的人们”的历史虚无主义、生存主义,但又深 深体会到这片土地的幽默、坚韧和寻找的渴望;阎连 科的“村庄”充满着政治寓言的意味,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土地的色彩、命运和苦难的来源;李洱则以后现 代的方式解构了我们的“乡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 个光裸的、与现代文明共进的支离破碎的村庄。这五 位作家的美学风格、语言色彩和结构意象都有鲜明的 差异,但却共同塑造了一个村庄——我们所有人的村 庄。
作者简介
梁鸿,1973年出生,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专著《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学术对话《巫婆的红筷子》。曾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3年入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当代作家评论》奖(2008)”,“《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09、2011)”;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3年度青年作家”。《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
目录
丛书总序 绪论 “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 师陀 异乡和故乡 荒原之中的诗意 故乡情感和故乡意象 周大新 “圆形盆地”的空间与精神 当代乡村的陷落与农民的身份 保安之死和暖暖的抗争 充满光彩和温暖的盆地女性 刘震云 “故乡”的两极意义 “吵架”美学与“平民立场”的两难 民间的生存特性 闹剧冲动与语言的暴动 姥娘去了 《一句顶一万句》:孤独的中国心灵 阎连科 《日光流年》:“乡土中国”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 《受活》与受活庄 绝术团:“残缺之躯”及其隐喻 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 庆典、神话、暴力及其他 李洱 “灵光”消逝后的乡村叙事 新的小说诗学的建构 附录一 和阎连科对话 附录二 和李洱对话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