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研究(第13辑)

文化研究(第13辑)

  • 字数: 384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周宪//陶东风
  • 商品条码: 97875097417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5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全球化语境中,思考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我们急 需两种视角。一是立足于本土的文化经验和中国问题意识;二是跨越国界 进入异邦文化的他者视野。两种视角的互动或许是探讨中国文化问题的有 效路径。为此,陶东风、周宪主编的这本《文化研究(第13辑)》共推出了五 个单元,既有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 也有西方前沿理论的译介。其中,圆桌讨论一“历史记忆中的影像政治” 和圆桌讨论二“观看的实践:视觉文化研究”属于“向内看”,立足于本土 的文化实践,对集体记忆、文化政治、文化表征、视觉文化的研究范式等 具体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专题一“回到伯明翰学派:重访霍尔”、专 题二“德国媒介文化理论的突进:邂逅基特勒”和专题三“文化研究的未 来:和格劳斯伯格对话”属于“向外看”,以霍尔、基特勒和格劳斯伯格三 个人物为核心,对英国伯明翰学派、德国媒介文化理论和美国文化研究进 行了系统的译介和阐释。《文化研究(第13辑)》主要内容视角独特、史料丰 富、立论辩证, 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等方面。著有《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已经出版的相关专著有:《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文学史哲学》《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后殖民主义》《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从美学到文化——陶东风学术自选集》《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等,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翻译《文化研究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约百余篇。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等。
目录
主编的话 圆桌讨论一 历史记忆中的影像政治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哀悼”仪式与作为修辞的“墓碑”——一种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建 多余的人如何归来——论电影《秋之白华》 记忆与生产——评电影《钢的琴》 老北京与新城南——身份、记忆与再现 后金融海啸时代香港(电影)的自我想象——以《岁月神偷》为例 圆桌讨论二 观看的实践:视觉文化研究 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 展示性观看:视觉文化批判 文化相对主义和视觉转向 作为媒介研究的视像研究 视觉思想史:从屏面到屏幕 论局部照与观者之看的偶然性——以行为艺术的文献性摄影为例 感知的政治——论鲁特曼和维尔托夫的“城市交响乐”电影 “诗意”广告:话语符号建构的视觉政治 专题一 回到伯明翰学派:重访霍尔 文化研究与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若干错综复杂的情况与问题 表征与媒介 专题二 德国媒介文化理论的突进:邂逅基特勒 传播媒介史绪论 城市,一种媒介 留声机,电影,打字机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冷热与未来 走向媒体本体论——向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致敬 专题三 文化研究的未来:和格劳斯伯格对话 文化研究的到来:开场白 紧张的未来:文化研究的工作 地图和图例 文化研究的述行模式 文化研究中的教学与政治工作——评《将来时态的文化研究》 为文化研究而工作 《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总目 《文化研究》稿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