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

  • 字数: 25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赵志裕//陈侠
  • 商品条码: 97875097427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赵志裕、陈侠主编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在从社会文化的 视角探索中国社会认知研究的思路。通过代卷首语和选辑(译)的8篇国内外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梳理北美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化与认知研究的 影响,并探讨中国社会心理学应如何借鉴北美、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 法,扎根本土现象和中国历史与社会现实,开创中国的社会认知研究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成为北美社会心理学两大主流理 论的知识传统: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受文化、社会制 度与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可促进 社会现象的产生、再生和蜕变。陈静、赵志裕与陈瑞芬(2009)的研究循着前 一思路,考察社会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人们对就业者前途的想象;循着后一传 统的文化与认知研究路径,No等人(2008)的研究揭示亚裔美国人对多元文化 的感受与其种族观相关联。 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北美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中采用严谨的认知实验 范式,发现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认知表征并存储于记忆中;当由外界信 息激活时,便会影响当前的思维和行为。这类自动化的心理过程也反映在文 化与认知的研究中。Oyserman与Lee(2008)梳理过去有关研究发现:与独立 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出现在北美;与互依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 出现在东亚。Chen,Ng和Rao(2005)则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对动机 与行为的影响。 面对严峻挑战,社会心理学家开创了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进路,试图找 出社会认知现象背后的神经学基础。文化与生物科学的对话,甚至催生了新 的神经一文化互动研究路径,Kitayama与Uskul(2011)认为,在行为层面观 察到的文化差异在脑神经研究中也能得到证据。朱滢、张力(2001)对自我记 忆效应的实验研究,Sui与Han(2007)在前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脑神经研 究,以及Chiao等人(2009)对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双文化群体的研究,都支持 文化实践与脑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 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理论,启示我们重视个体与情境的相互嵌 人性和建构性。在特定文化中流传的人际规范与广泛使用的思维习惯,体现 为个体与他人沟通时的语言习惯和约定俗成的姿态,这促成了体现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路径。Leung与Cohen(2007)的研究为体现文化 认知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是一本社会心理学。
目录
西方社会认知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启示(代卷首语) 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预测的证据 民众种族论与亚裔美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影响与调节 文化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和内容吗?——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启动效应 消费者急躁与文化差异 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 自我建构的启动对自我意识神经基础的调节 文化对自我的神经表征的动态影响 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