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行动社会学(论工业社会1999年修订版)/新社会学文丛

行动社会学(论工业社会1999年修订版)/新社会学文丛

  • 字数: 269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法)阿兰·图海纳|译者:卞晓平//狄玉
  • 商品条码: 978750973782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20开
  • 页数: 286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行动社会学:论工业社会(1999年修订版)》是一部论述行动社会学 的专著,是法国社会学乃至世界社会学的经典之作。《行动社会学:论工业 社会(1999年修订版)》中对工业社会所面临的诸如劳动、社会阶层、科层 制、工人运动、民主、大众文化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作者认为 ,在工业化日益人心所向的今天,不能再把社会分析置于经济制度分析的范 畴;整个社会表现为一种行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集团发展经济的愿 望与在控制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竞争中所付出的努力要么是一致的,要么 是矛盾的。作者在书中意欲对这种行动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称其方法为 “行动主义的”方法。在定义这种方法之后,作者力图在众多方法中确立它 的位置,并相信这种方法会被广泛应用。作者阿兰·图海纳还认为,在那些 最现代的这会里,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正在证明必须努力引进一种新的社会 学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行动主义的方法。
作者简介
阿兰·图海纳,1925年出生于法国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早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50年代曾在雷诺公司作社会学研究,后至哈佛大学进修,受业于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门下。但是,他对帕森斯思想的保守一面多有批评和保留,经过研究思考,于60年代初创立其“行动社会学”理论,奠基其一生以行动者、行动和社会运动等作为社会观察主要视角的理论脉络。60年代末,与丹尼尔·贝尔同时但以不同的分析理路,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享誉世界。70年代以其巨著《社会的生产》奠定其社会学大师的地位。同时,其对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的研究,对环保、女权等新兴社会运动的研究以及社会方法的创新,确立了他在该领域的世界性权威,开创了新的社会运动研究范式。从90年代起,他的学术生涯进入第三阶段,将重点转为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思考,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现代性批判》一书中,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出版对我们时代的民主政治、文化认同、妇女、世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的一系列著作。 阿兰·图海纳50年代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员,后任高等社会科学院指导教授直至退休。曾任国际社会学会副会长,并获国际社会学会颁发的成就奖。
目录
第一部 分历史主体 第一章 主体的发现3 一 从劳动到主体3 A 劳动3 B 行动社会学的诞生5 二 行动8 A 绝对的批判9 B 历史的行动12 第二章 社会学分析的主题、方法和层面16 一 主题16 A 历史行动系统16 B 人际关系准则与社会系统18 C 人类的境遇23 二 方法29 A 行动的形式29 B 决策40 C 符号表达与行动的结构42 D 社会分析因素的相互依赖44 三 行动中的社会学48 A 方法的互补性48 B 社会学与历史学51 C 总体社会现象58 D 结论61 第三章 行动者、阶层和运动63 一 主体的分析63 A 行动主义的方法63 B 神圣的意识70 二 阶级社会与工业文明74 A 社会等级的双重辩证法74 B 主体与等级78 C 工业文明及其异化81 D 历史主体与个体行动者86 三 阶级、阶层、利益团体89 A 阶级概念的历史界限89 B 社会分层93 C 认同性、对立性、全体性96 四 社会运动100 A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00 B 诉求与行动108 C 历史的差距110 D 社会运动的形成112 第二部分 工业社会 引言118 第四章 工业劳动与工人的意识124 一 工人劳动的演变124 A 理性化124 B 职业演变的历程131 C 资格认定133 D 生产的系统135 E 组织与指挥137 F 报酬141 二 工人的意识144 A 工人的意识与态度144 B 旧的工人意识145 C 职业上的等级意识147 D 经济上的等级意识148 E 新的工人意识150 F 贫困与革命153 第五章 组织156 一 理性化的模式156 二 组织的双重辩证法160 A 参与162 B 首创精神164 C 整合165 D 诉求167 E 组织的类型169 三 组织和历史主体170 A 组织与阶级170 B 组织与科层制171 四 规划与态度174 A 从组织到社会制度174 B 个人规划177 C 规划与反规划185 D 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186 第六章 工人运动189 引言189 一 分析的原理193 A 理论上的三个观点193 B 从诉求到行动206 C 三个分析观点之间的历史联系209 二 工人运动212 A 工业资本主义的社会类型212 B 工业化与社会运动229 C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235 结论240 第七章 大众文化243 引言 工业文明中的个体243 一 工业社会与大众文化245 A 文化的去结构化与去社会化247 B 劳动与大众文化253 二 休闲与大众社会256 A 劳动与休闲256 B 大众社会258 C 受限的媒体行动261 三 文化的异化263 A 专家治国论文化263 B 文化退缩和野性文化266 C 因循守旧的整合269 D 文化诉求271 结论272 结论27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