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 字数: 479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史忠义
  • 商品条码: 97875097360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2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史忠义编著的《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从思想史的角度 首先梳理了西方现代性的内涵,包括启蒙理性的主要价值观、自然法与个人 主义、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意义等,并从中西思想比较的角度辨析了理与理性 和理念概念的差异;其次梳理了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以及 思想界和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性的典型批判;最后分析了西方现代性危机与前 现代思想资源的关联,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轮廓。作者期 望为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些前车之鉴。在此基础上,《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提出了走向新现代性的观念及其指导 思想,并从若干方面进行了理论务虚,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史忠义(19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1992年获瑞士洛桑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中西比较诗学新探》(2008)、《20世纪法国小说诗学》(获社科院外文所2002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荇的西方浪漫主义倾向研究》(法文,瑞士伯尔尼Peter Lang出版社,1993)、《中西方梦的文学功能的比较研究》(法文,法国里尔国家论文制作中心微缩版,1996)、《比较文学与诗学文选》(2008)。 主要译著有;《20世纪的文学批评》(法 让-伊夫·塔迪埃著,1998)、《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与田庆生合译,获2002年外语类国家图书奖二等奖),《热奈特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诗学史》(上下册,获2003年外语类国家图书奖三等奖)、《言语行为哲学,语言的精神衬托及日常性》(2003)。 合作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诗学新探》(2004)、《社会·艺术·对话》(2004)、《理解与阐释》(2005)、《国际翻译学新探》(2006)、《国际文学人类学研究》(2006)等书。主持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新世纪人文译丛”(西方20世纪经燠文沦)10种,华夏出版社的“新人间喜剧”4种,“法国当代桂冠小说”6种,东方出版社的《尤瑟纳尔文集》7册(2002),天津人民储版社的“法兰西学术丛书”6种等译事。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现代性危机的文明史根源 6 第一节 “希腊奇迹”:城邦和科学 7 第二节 “罗马奇迹”:私法和人文主义 15 第三节 圣经伦理和末世学 19 第四节 11~13世纪的教廷“革命” 24 第五节 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自由主义 28 第二章 现代性的辉煌 38 第一节 笛卡尔哲学与中国心学 38 第二节 启蒙理性的主要价值观 47   一 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 47   二 Tabula rasa原则 52   三 审美和道德领域的自然观:启蒙时代的和谐观 55   四 现代主义者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 58   五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64   六 吉登斯温和的现代性观念 96 第三节 理与理性和理念辨异 100 第四节 自然法与个人主义 135   一 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法观念 135   二 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 141   三 洛克的个人主义 145   四 《人权宣言》 150   五 关于前革命阶段现代性的小结 153 第五节 历史的方向和意义 155   一 19世纪的历史主义 155   二 18世纪以来的革命理念 161   三 孔德重建社会秩序的努力:社会学的诞生 163   四 黑格尔辩证统一的精神观和历史观 168   五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 173 第三章 现代性的危机 182 第一节 现代性的瓦解 182   一 对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分析的评介 182   二 现代性瓦解的阶段 194   三 制约现代性健康发展的力量 198 第二节 自我的摧毁 203   一 物化和异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203   二 叔本华和尼采对理性主义的颠覆 207   三 潜意识对现代意识的颠覆 214   四 新兴社会学的世纪末情结 220 第三节 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批判 226   一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大众文化和工具理性的批判 226   二 福柯对现代知识体系的颠覆和利奥塔对后现代状况的揭示 233   三 反现代性的当代文化诉求 238   四 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 250 第四章 思想史视野下的文学理论 254 第一节 概述 254   一 关于理性宇宙观的瓦解 255   二 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性的道德体系被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所代替 256   三 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显示了与19世纪晚期社会科学之共同理论基础的惊人的相似 257   四 现代性的最根本前提是,一个社会的社会单位不是群体、行会、部落或城市,而是人 257 第二节 狄德罗阐释启蒙理性的美学观 258 第三节 波德莱尔——一位反现代性的诗人思想家 270 第四节 唯美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拒绝 278 第五节 反抗诗学是对现代性的否定 288 第六节 反现代性派 299 第五章 走向新现代性 304 第一节 感知现象学与感物说 304 第二节 关于一二元统一说 327 第三节 关于一二元统一说(续) 339 第四节 关于文学艺术性质的新思考 347 第五节 朗松的历史精神和科学精神与当下性 351 第六节 从对话原则引出的双重推论 360 第七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全人类视野及对话和颠覆思想 365 第八节 跨文化对话是当代哲学的重要命题 371 第九节 阿伦特的政治人类学:回到前哲学的政治 376 第十节 一切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387 第十一节 对共产主义的新理解 395   一 对共产主义的新理解 395   二 20世纪西欧和北欧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没有遵循马克思指引的道路 401   三 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403 第十二节 读《走出后现代——历史的必然要求》兼及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405 第十三节 对“后现代”问题的再思考 428 开放性的结束语 431 参考文献 44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