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

  • 字数: 26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乔东平
  • 商品条码: 9787509734964
  • 版次: 1
  • 开本: 20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乔东平的《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采用社会文化的视 角和亲子关系的分析架构,运用质性研究“扎 根理论方法”,基于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北京儿童 和父母各自对亲子关系,父母打孩子、体罚、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的诠 释.建构了“虐待儿童”的本土概念,探讨了在西方社会文化情境中发展 出来的“虐待儿童”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虐待儿童问题在中国内地 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利于增加中西方在虐待儿童问题上的沟通, 了解和对话。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重视倾听儿童的声音,凸显 儿童的视角、观点以及研究儿童方法 的独特性,分析儿童与父母,成人视角,观点的异同,有利于增进成人与 儿 童之间的相互了解,促使成人反省对儿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尊重儿童 的尊严和权利。
作者简介
乔东平: 1963年出生,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哲学博士学位(Ph.D)。目前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虐待和儿童保护、儿童和家庭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曾经主持或参与青年思想、社会救叻、灾后心理援助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发表儿童虐待、社会救助、哲学、教育等方面多篇学术沦文,参与多本著作和教材的写作,与人合著《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疑惑、现象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我的立场和自省 五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概念框架 一 儿童和童年 二 儿童权利与父母权利 三 虐待儿童及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四 儿童养育、身体虐待与社会文化差异 五 研究虐待儿童的理论模式与社会文化视角 六 亲子关系、权力关系 七 儿童的声音与父母/成人的声音 小结 第三章 探索的路径:研究方法论 一 为何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二 研究地点与研究过程 三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四 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五 反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六 研究伦理和法律问题 七 研究的可信性与局限性 八 资料的分析和呈现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当代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 一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和孩子的相互责任 二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全方位关注” 三 亲子之间的权力关系 四 转型期父母:管教的难题与“虐待儿童”的风险 小结 第五章 虐待儿童:父母的建构 一 父母对打孩子的解释和态度 二 父母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 三 亲子关系对父母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虐待儿童:儿童的建构 一 儿童挨打的经验和态度 二 儿童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 三 亲子关系对儿童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 对“虐待儿童”的中国式诠释与比较 一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相似性分析 二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差异性分析 三 虐待儿童问题上的“迷思”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儿童权利保护:反思和启示 一 反省成人有关“儿童”的传统观念 二 质疑父母打孩子:也谈“为了孩子好”和“儿童的最大利益” 三 警惕“学业虐待” 四 全球化下的虐待儿童问题 五 对中国儿童保护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启示 小结 附录 访谈纲要和焦点小组讨论主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