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文化视野下的人民历史(拉斐尔·萨缪尔史学思想解读)

新文化视野下的人民历史(拉斐尔·萨缪尔史学思想解读)

  • 字数: 24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贺五一
  • 商品条码: 97875097341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拉斐尔·萨缪尔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一个比较有特点 的学者。和E.P.汤普森一样,他最初是一名社会史学家,从经 济与社会的角度研究历史,尔后从社会史学家向文化史学家转 型,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下层民众的历史。他 一生致力于史学民主化、大众化的事业,以他为主所发起的历史 工场运动就是一场史学民主化运动,在英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 响,他的学术思想也是围绕史学民主化这个中心展开的。然而, 就在E.P.汤普森、霍布斯鲍姆等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蜚声于 中国的世界史学界时,拉斐尔·萨缪尔的名字却很少被人提及。 这是笔者从事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贺五一所著的《新文化视野下的人民历史(拉斐尔·萨缪尔史学思想解 读)》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拉斐尔·萨 缪尔的生平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政治和学术背景,以及国内外对 拉斐尔·萨缪尔史学思想研究的现状。 第二部分是《新文化视野下的人民历史(拉斐尔·萨缪尔史学思想解读 )》的主干,着重于较系统地介绍拉斐尔·萨缪 尔的史学思想。该部分又分为三章,每一章又细分为若干节。该 部分论述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拉斐尔·萨缪尔的史学大众化思 想。拉斐尔·萨缪尔通过对记忆以及大众记忆的论述,提出了历 史研究要重视非官方知识的主张。这种重视非官方知识观点的提 出,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的政治精英史对历史的垄断,将历史研 究的视角对准那些没有文献记载的下层民众。通过将广大的民众 视为史学研究中“看不见的手”,拉斐尔·萨缪尔将那些史学的 幕后工作者推到了前台,赋予他们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 时也就意味着史学研究是大众的事业,史学成果也是众多人努力 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民的历史的主张,号召史学 家都来研究人民的历史。最后,他还将他的主张付诸实践,这就 是历史工场运动。通过这个运动,他打破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 的垄断,激发了民众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积极性。 第二,史学本体论。在该论中,拉斐尔·萨缪尔扩大了史料 的范围,将视觉图像、神话也纳入重要的史料范畴之中,并对档 案文献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指出历史中的虚构和艺术成分。在 此基础上,他提出历史是混杂的观点,就是说,历史是融合了过 去与现在、记忆与神话、书面记载与口头传说的混合物。 第三,对英国民族性的考察。拉斐尔·萨缪尔认为,民族和 民族主义都是虚构的,是神话,是想象的共同体。他对古代的民 族以及激发民族情感的因素进行考察,揭示了民族的若干特征。 此外,他在对“四个民族”的历史观以及英国的民族性进行考 察后,认为统一的英国民族公共认同正在丧失,“四个民族”历 史观是这种认同丧失的客观反映,英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已经退 却,转向多元文化主义以及对私人生活和平凡的追求。 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探讨了拉斐尔·萨缪尔的史学方法及 其特点。笔者认为,拉斐尔·萨缪尔的学术思想浸润于他所生活 的社会政治以及学术背景之中,社会政治生活为他的研究提供了 素材;他的研究方法则获益于史学从经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 型,在研究中,他大量采用了新文化史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为他 更好地研究下层民众的历史帮助甚大。
作者简介
贺五一 男,1967年5月生,湖南常德津市人,2003年和2008年分别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世界史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职称。主要从事欧美近现代史、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求索》、《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历史学的民主化19 第一节 记忆与历史19 第二节 大众的记忆26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40 第四节 理论与历史研究52 第五节 人民的历史69 第六节 史学民主化的实践:历史工场运动97 第二章 史学本体论110 第一节 视觉图像110 第二节 历史是现在的玩物136 第三节 史料的伪造者140 第四节 历史学的艺术性143 第五节 历史的混杂性148 第六节 神话与历史155 第七节 英国的民族神话与英国历史175 第三章 英国民族性的历史考察189 第一节 关于民族及相关概念定义的讨论189 第二节 拉斐尔·萨缪尔对民族性问题的认识192 第三节 对古代民族含义的历史考察199 第四节 激发民族意识的因素204 第五节 对“四个民族”历史观的评论211 第六节 对英国人民族认同的变化的考察234 结语266 参考文献277 后记28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