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

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

  • 字数: 427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黄家海//王开玉//蔡宪
  • 商品条码: 97875097358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8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由黄家海、王开玉、蔡宪主编。 安徽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农村的改革见证了中国农 村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精选了安徽省社会学 学会主办的五次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从中国乡村经济改革、中国乡村社会 变迁、中国乡村社会建设、中国乡村家庭与生态建设,以及民生时代农民工 新观察五个方面,对民生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了研究探 讨,为关注中国乡村社会的各界同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作者简介
蔡宪,男,安徽寿县人。现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原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副校长。主编了《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等专著多部,撰写了《产业支撑: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等论文100多篇。 黄家海,男,汉族,1945年10月生,安徽五河人,大学学历。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委员、系团总支副书记,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社科研究员,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校委委员、教育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第九届安徽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社会学会会长,安徽(皖)籍专家学者实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王开玉,男,安徽凤阳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直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现任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顾问、党支部书记,安徽省社会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先后在安庆市委党校、市委工作,任党校教研室主任、安庆市写作组组长。1980年4月调到安徽省委社会科学研究所,任《江淮论坛》编辑室主任、副编审。1992年12月,任省社科院研究员,兼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筹备组 组长。1993年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结构阶层实证研究、中国现代化研究。
目录
序言一 中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品牌 序言二 乡村研究:中国社会学的传统领域 中国乡村经济改革  “安徽三村”见证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  产业支撑: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行“以户对接”安置移民推进农村闲置资产有效流转  复制与递嬗:试析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基于落儿岭村的实地调查  劳动力培训与外出的社会动员思考——以新疆柯坪县为例  社会资本对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  转型期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对武汉市F村的个案研究  当代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基于安徽的统计分析 中国乡村社会变迁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家庭生活与文化消费的研究——对上海市郊区208户农民家庭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以农村教育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村民自治制度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路径比较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协作——一种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视角 转型期农民现代化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安徽三地的调查 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期的问题研究 回乡农民工继续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乡村社会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以重庆市为例 中国东部沿海农村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与启示 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研究 安徽农村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从钱庙理事会看村级社会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 中国乡村家庭与生态建设 以信息化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 从“村落”到“村”:解读一个变迁中的村庄 从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乡村社会记忆的功能转向及其思考——以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 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以《魅力盐铺》中的生态菊花产业为例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采煤塌陷区居民安置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以HN市为例 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 从小月家的故事看“民二代”的家庭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研究——对《不一样的童年》一书调查研究成果的分析 浅析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民生时代中国农民工新观察 “民生时代”的解读 农民工对城市化的贡献和期待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妇女及空巢老人 建设同一片蓝天下的中国文化、道德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