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

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

  • 字数: 28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杨念群
  • 商品条码: 97873012066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5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著,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05)等。兼任中华书局出版《新史学》丛刊学术召集人。
目录
自序 上编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儒学 一 “儒学地域化”概念再诠释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的问题 中华帝国气质的变化与“道德主义”的兴起 “讲学”以“正君心”:道德实践的发蒙 “儒学地域化”的底层实践:道德约束转化为治理规范 “儒学地域化”的危机及其在近代的残存形态 赘语:道统的坍塌 二 近代“东亚”的构建与儒学的命运 “东亚”概念的含混性 中国“华夷秩序观”的文化遗留与民族国家理念的冲突及其调适 中国构造“东亚”想象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日本的“脱亚”心态及其历史根源 韩国的位置 结论:“东亚”想象的谱系 中编道统·政统的历史构造与兴衰轨迹 三 “文质”之辨与中国历史观之构造 “文质”之辨与“三代”黄金期的建构 是“反智”还是“反知”? “文质”辨析与明清易代 “文质”之辨仅仅是对历史黄金期的复归吗? 四 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及其治理技术 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阐释与清史研究新境的拓展 清朝“大一统”话语与早期全球化视野 清朝的治理技术与官员的政治执行力 如何从新的角度观察“身体政治” 五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 “新清史”与“旧清史”研究路径的差异 “新清史”研究的盲点之所在 清史研究出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余论:我看“大一统”历史观 六 中国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传统与历史写作 史学危机与“隐喻史”研究的兴起 “隐喻史”表现之一:诗词隐语与绘画主题中所表达的士人心态 “隐喻史”表现之二:不同艺术作品隐喻中所表现出的历史变迁 结论:“隐喻”解读对于历史书写的意义 下编超越“地方性”:思想与方法 七 “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历史观念变迁 “危机意识”对应三大问题 “列文森悖论”的有效性及其修正 从“帝国”到“国家”,从“国家”到“社会” “封建”意义的现代表述 “危机意识”的转变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走向“实践观”的新史学 八 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1978—2008) 从论证政治“合法性”到诠释社会“现代性” “逆现代化行为”出现后的“国学”和“地方史研究” “大叙事”的回归与史学方法的多元性发展 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 九 “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宗族”、“庙宇”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从“地方性知识”到“地方感” 政治变迁的地方性逻辑和跨地方性逻辑 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十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的发展 从“古史”到“近史”:日趋单调的历史? “历史学”人类学化的贡献及其危险 “在地化”的认知经验与“感觉主义” “英雄史观”的回归? 十一 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什么是“现代政治”? 作为问题出发点的“身体” “空间”的含义 “身体”一“空间”一“制度” “社会动员”与“国家” 十二 中国的“另一个近代” 无法步入“西方式近代”的焦虑 沟口雄三学术世界里的“地方”及其修正 中国革命发生学 “风景”的再发现与“劳动”的再定义 “群众动员”与“民主” “抗争性政治”与“颠倒的想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